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诸多问题上,不少学者对先前的主流意见提出了挑战,发表了不同于教条主义的见解,促进了学术研...
内容提要: 通过对范文澜这位1949年后中国重要史家作品的研读,文章考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以及共产党内部)政治和文化斗争背景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革命叙事”的产生。作...
内容提要: 文章以近代长三角地区为中心,对打工妹群体的“制度适应”问题进行重新审视,认为作为劳动管理的重要手段,制度具有正当性、合理性,是维持工厂劳动良好秩序的基本...
内容提要: 训诂考据是中国的传统学问,自晚清以来,形成了具有实证精神的文献学和考据学。这种朴学治学方法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学者。但是,这种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逐渐被抛...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并发表公布的“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920—1932年),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新青年》与其出版发行商群益书社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对...
内容提要: 报刊作为近代中国的一种新事物,对近代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报刊创办之初开始,史学研究便在这一新型媒介上初现端倪。五四运动前后,史学研究的公共领...
内容提要: 抗战爆发前,中共极其重视在浙江地区的武装暴动,考虑到浙江地处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认为这可以极大地动摇国民党的统治。事实上,由于国民党在该地区统治的强化...
内容提要: 1920至1940年代中共革命建国的过程中,地下党是一支独特而重要的力量。民国时代的中国复杂多样,地下党的生存、发展也往往因缘时会、各呈机锋。甘肃徽县位于中共革命...
内容提要: 学习和借鉴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运用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实践,是推动中国史学进步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最受国内史学界关注的当代西方史学趋势莫过于新文化史。但学界...
内容提要: 从1936年至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候选人提名经历了由政府推选、指定到政党提名、选民签署的变化。其间,舆论质疑声不绝,候选人之间屡起纠纷,选举风潮时有发生,反映...
内容提要: 鲍罗廷是斯大林派给孙中山的政治顾问,1923年8月来华,10月18日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后被聘为政治顾问),1925年7月1日被聘为广州国民政府高等顾问,1927年7月...
内容提要: 在私人信函中,写信人所谈自己的境遇、思想、心情以及对人对事的看法,往往是在公开的文字中看不到的。其中有关论学的内容,有些也是在已发表的著作中所无的。治史...
摘要: 马汉的海权论在世界各国传播的同时,也经由日本传到了中国。马汉海权论的传入,在中国国内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扩大了海权论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中国民众对...
内容提要: 章太炎1906年流亡日本时不但推崇佛教,而且对信仰“怪力乱神”的民间宗教采取宽容态度。历史传统、革命需要,以及日本宗教学家姉崎正治宗教学说的影响,是章太炎思...
内容提要: 民國三、四年間,受袁世凱以國家利益為名大肆專制集權的刺激,思想界反思清末以來的國家主義傾向,發生個人權利的自覺。章士釗、張東蓀、高一涵等力圖打破“國家神...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于新旧民主革命转变时期重新寻找革命途径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历史已...
内容提要: 1909年香洲开办商埠,可誉为广东商界横空出世的大举措,开创了清末全国无税口岸的历史,名震一时。对其经营未及3年便黯然式微,以往论者多从“地势”、“天灾”、“...
内容提要: 历史文献中,19世纪中叶康区中部瞻对地区的一位名为工布朗吉的土司的形象经历了从一个惹人生厌的幸福与和平的破坏者到悲剧性的农奴起义领袖,再到追求私利的军阀的...
摘要: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
内容提要: 自明代中叶以来,昆曲逐渐成为知识群体精神文化构成的要件。近代以后,由于考量知识群体的“知识”要素变革、战火“焚烧”传承链以及礼崩乐“坏”等原因,使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