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近些年来,关于清末变法修律的“肇端于废除领事裁判权说”遭到挑战。颠覆这种传统主流观点的学者认为,《马凯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2年9月5日,但慈禧在庚子事变后结...
内容提要: 知识群体的整体空间转移一直可以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与文化转向的风向标。1926年前后,居住在北京的以高校教师为主的知识分子受困于政治的高压与经济的窘迫,开...
内容提要: 近年来,围绕《禹贡》半月刊进行研究的学者们普遍认为,该刊在创办过程中,随着时势的变化,在内容上做了一些调整,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出现了由沿革地理向边疆史地转...
内容提要: “一·二八”事变后,鉴于中国面临来自日本日趋严重的空中威胁,国民政府军方开始致力于防空计划与战略的制定,期望在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接近日本的军事航空水平...
内容提要: 南洋中华商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南洋华人的经济及社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南洋中华商会在近代曾经与国内政府及商会有着密切互动,后来虽专注于在地化...
内容提要: 抗战胜利后,进驻中国东北的苏军未与中国政府商议,即以“战利品”名义,擅自拆迁了东北主要的工矿设施,搬运了大批物资财物,国民政府对此进行了多番交涉,但苏联...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光绪七年(1881)发生的留美幼童撤回事件的认识及评论,多依据容闳回忆录及部分李鸿章函稿的说法。对于该事件中最重要的当事人之一的陈兰彬,却因材料...
光绪十二年(1886),北洋“海防经费”①主要来源——海防专款改归海军衙门统筹收支。之后,一方面,清政府借海军衙门大修颐和园;另一方面,北洋海军未能再购战舰以致实力逐渐被...
内容提要: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克南京后即行查封国立东南大学。同年7月,东南大学经国民党的接收和改组,建成新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在建立之初,即被纳入新的...
内容提要: 光绪二十一年秋,张之洞与康有为最初交往于南京,张因甲午战争而署理两江总督,反对李鸿章等人的议和,康因发动“公车上书”及上书光绪帝而名声初震,此中的牵线人...
【内容提要】由新史学发展为新民族主义史学,这是民国史学主流在抗战时期受宋学尤其是南宋浙东史学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民初史学家通过中国史学史研究发现了宋学与浙东史学的...
内容提要: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的禁烟政策遇到内外两种阻力:一方面,英国政府极力庇护中国沿海地区的鸦片走私贸易,企图劝诱中国官员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另一方面,贩...
内容提要: 叙永厅从光绪二十九年(1902)初开始,按五成计算对境内58座寺观提拔庙产。提取庙产虽然经过办学士绅议定,地方官的批准,实际上,与僧人议定的庙产提成是不大稳定的。...
内容提要: 晚清学部成立后直至辛亥鼎革,中央政府一直坚持尊西趋新的办学趋向,但其内部在应否设立及怎样兴办保存国粹学堂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具体的“存古”思路甚纷纭。...
内容提要: 印度独立前后,英印分三路侵占和蚕食“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宣称麦克马洪线就是中印东段边界线。英印两国的目的有所不同,英国企图在中印两国之间留下领土...
内容提要: 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的编纂出版是晚清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但多年来被学术界严重忽视,以致难以描述其完整样貌。勾稽爬梳相关史料,可以确认从19世纪初叶到清末不到...
内容提要: 国共内战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化和政治格局的重组,中共以此为依据对阶级政策作出适时调整。不过,并没有简单地回到曾经主张过的工农民主专政,而是强调把尽可...
内容提要: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19年,起源于当时的中国留日学者陈溥贤(和李大钊等人)对河上肇介绍唯物史观的相关著作的节译。沿用日文译法,它最初在...
内容提要: 民间寺观的转手俗称“转香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有什刹海观音庵(海潮观音寺)转手契书一套,包括手本、转香火契、卖契、赠与契。本文以契书为基本史料...
内容提要: 民国时期,西藏城市受到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变动的巨大影响,其发展进入一个艰难曲折的阶段。民国前期,一方面是西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疏离,与毗邻省区发生多次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