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同治十二年的“公使请觐”,学界多以为是晚清对外关系的转捩点,象征中国接受西方国际秩序的开端。然而,从“外国公使觐见礼”的制订过程,可知清政府引据儒家经典中的...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爆发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成为共识,但取法何种模式及形制,不同政治力量在角力下探索。光复各省为应对内外局势,调和各省自治与统一,仿北美十三州建国先例...
【内容提要】 中日马关议和期间,李鸿章使团与国内至少有102通电报往来。其中数量最多、内容也最重要的与总署之间的往来电报主要使用“密红”密电码,这一密码在官方密码中属最新...
【摘要】 目前对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研究多关注教科书中介绍的新知与新知对中国现代启蒙产生的影响。不过由于研究者太关注教科书“趋新”的一面,有时就不免将复杂的问题简化,尤...
【内容提要】 马江海战之后,中法关系进入实质上的战争状态。清朝官员纷纷提出局外严守中立,禁止向法国提供战时物资与代传电报,达到逼迫法国屈服的目的。然而,在要求中立国严守...
【内容提要】 日本自图谋对华侵略后,对中国经济重心所在的沪苏杭地区一直抱有野心。甲午战争后,其有机可乘,对上海江河海航运咽喉之地吴淞的觊觎,在苏州、杭州设立日租界和染指...
【内容提要】 伯希和于1909年访问北京期间,向京师一批学者展示其随身携带的部分敦煌文献,北京学界随后公宴伯希和,达成今后影印、刊布法藏敦煌文献的口头协议。日本人田中庆太郎...
【内容提要】 在清末的制度转型中,明显呈现出中央政制设计与直省新政施行之间不同步的现象。中央政制需要平衡部院、人事的利益冲突,而直省州县则更加强调新政改革的现实作用...
【内容提要】 阎锡山与袁世凯的关系十分微妙,不能仅凭文史或口述资料盖棺论定,也不能简单地说阎“投靠”袁或“背叛革命”。在袁世凯帝制自为中,阎锡山因时而变,经历了由从众支...
【内容提要】 戊戌政变之前的10多年间,康有为的主要精力是考辨中国本土文化的“学术源流”。这使他聚焦先秦诸子,不仅对众多的先秦诸子予以身份确证和学派归属,而且从不同角度对...
【内容提要】 清代前中期,南疆城市发展比北疆城市缓慢。晚清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渗入、新疆建省和清政府推行一系列改革,南疆城市获得了较大发展,呈现出以喀什、和阗为中心...
【内容提要】 晚清中国人之接受西方文化,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被描述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这样一个单线条的上升和变化过程...
【作者简介】 王天根,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合肥 230039 【内容提要】 “宗法社会”的讨论是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晚清学人研究这个问题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 摘要】 1883年,经过与清政府的协商与沟通,越南政府派出以范慎遹、阮述为代表的使团来华,以备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谈判时咨询及与清朝议决越事。尽管李宝谈判破裂等因,越南...
摘 要: 中国公学之创立源于爱国运动,且由革命志士创办。受清季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公学试图破除省界,行自治之制,立民立学堂之典范,并将办学成效视为检验民族自立的试金石。中国...
【作者简介】 戴鞍钢,男,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内容提要】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随着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加速,同时...
【摘要】 杨瑞松通过对“病夫”、“黄祸”与“睡狮”等三个近代“西方”中国/中国人形象的考察,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这些符号的“挪用和重编”,使它们成为百年来中国人共...
【作者简介】 韩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当发生较大灾荒或战争时,社会上货币的流通结构与规模、物资的市场贸易与运输均会出现与平时显著不同的变...
【摘要】 革命与改良既是人类社会变革的基本方式,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的主要手段。二者无高下优劣之别,亦非对立排斥的关系。如果说“五四”前革命与...
【作者简介】 郭立珍,女,1972年生,河南社旗人,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消费经济史研究。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内容提要】 天津开埠后,随着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