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定宗二年(1247),代表西藏僧俗各界的政教领袖、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贡嘎坚赞(1182—1251),应驻守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的蒙古汗国皇子阔端(...
联合国图片:中华文字始祖仓颉画像 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现全球传播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这一倡议旨在庆贺多种语文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六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
【按】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
摘要:关于日本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问题,不同领域有大量研究,然而,对比较神话学的关注却甚少。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学术界对比较神话学的研究本来就很不充分。另一方面,...
摘要: 中国学界较为关注柳田国男的民间文学研究,但对于日本民间文学的其他研究路径却不甚了解。事实上,在日本民俗学的初创期,口承文艺(民间文学)研究是日本民俗学研究的...
1 民俗学,又有日常学之称。作为一门学科,尽管其起源与民族主义、浪漫主义等与现代民族国家相连的思潮有关,但因为它同样是对抗启蒙主义(the Enlightenment)的产物,所以天然具有...
摘要: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知识人将眼光投向民间,神话引起了启蒙主义者的关注,它被视为中国之生命。随着民俗学的兴起,神话的学术研究进一步发展,同时,它在30年代的通...
一 被称为世纪经典和文化长城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在20多万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数百位民间文学专家的参与工作...
摘 要: 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时代思潮的产物。从士大夫塑造的知礼的杞梁妻到民众塑造的纵情任欲的孟姜女,该研究体现了顾颉刚对旧礼制的批判和对新道德的...
内容提要 :百年来,梁启超、顾颉刚、费孝通对“中华民族”概念的阐释不但影响巨大且有标志性意义,也为我们留下一笔宝贵财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我们可从中获...
内容提要: 自近代以来,史学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已有近200年。史学理论作为一种反思,有助于研究者培养自我的历史意识。史学理论以历史学实践中的主体即史家与读者作为反思...
史金波,194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研究西夏学、民族学。曾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等。1990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在新材料和新发现的基础上,对早期国家的研究不断深入推进。其中,国家形成模式是历史学界和人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且受到...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渐形成了以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大致分布于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北部、山东北部和西南部)为中心的藩镇格局。这一格局对晚唐、五代、宋初影...
摘 要: 中国学派是一个在科学哲学上无法逻辑自洽的自闭性概念。进入21世纪后,钟敬文提出的中国民俗学派不仅没能落实,反而愈显飘渺。执着于不同学术理念的民俗学者,共性越来...
摘要: 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发端以后就被认为是一个经验性的领域。在此以后的二、三十年间,理论化的重要性被一些民俗学家提出。评析反思这期间的重要研究,...
摘要: 《柳毅传》(《洞庭灵姻传》)是中古时期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文学界得到长期关注,而历史学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提出对历史的新解,也有顾颉刚和陈寅恪的研究作...
摘 要 :王明珂的边疆民族史系列研究建立在对传统民族史反思的基础之上,其族群研究以边缘看中心为视角,以社会记忆为研究路径,并强调反思性历史研究的现实关怀。创造性地提...
摘 要 :中国近现代民族议题的基本问题意识是探寻在“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建设“多民族中国”的可能路径,而对历史上多民族体系形成和演变过程的描述与阐释则是这项努力的重...
摘要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中华民族”结构的理解与认知,是中国叙述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历史和当下的诸多议题。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全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