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同西南边疆地区和周边邻国进行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廊道遗产。就国内部分而言,西南茶马古道分为青藏、川藏、滇...
摘要 :中国边疆学术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历经三次边疆研究高潮。民国以来,不少学人致力于边疆研究的学科建设,持续呼吁构筑中国边疆学,形成了多种学科建构话语。中国边疆研究...
摘 要: 汉文明在向外拓展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经“汉语化”修饰的当地语地名。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河西走廊的“张掖”“甘州”“祁连”“焉支”等几个非汉语...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世居民族众多。除汉族外,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族群为北京带来了多元的血缘和文化脉络,使北京成为民族交往的中心。有清一代,和谐交...
摘 要 :重视和开展中国边疆环境史研究具有积极的学科意义,既可以推动中国边疆史研究进一步深入,又可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学的自身建设和发展,故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
摘 要 :从基本理念、方针政策和实践启示的三维视角,总结历代王朝西南边疆治理的历史经验,可为21世纪西南边疆治理提供有益借鉴。边疆和疆域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词概念,中国边疆...
摘 要 :设官驻军是清政府加强对藏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驻藏大臣作为清政府派往西藏的最高行政官员,巡边是其履行治藏职责的重要方面。驻藏大臣巡边制度始于乾隆五十四年(1...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中国的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不断有重大考古发现、重要研究成果问世。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关于努力建...
摘 要 :历代王朝的治边政策对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认为历代王朝的建立者虽然不同,也面临着不同的边疆形势,但其治边政策却存在继承和发展的状况,而清...
摘要 :文章利用传统文献与档案资料,首先就吐鲁番直隶厅的设置时间(乾隆说、咸丰说与光绪说)进行了考辨,兼论作为行政区划厅的标准问题;其次论述了传统文献及“遗留性史料...
摘 要: 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四川冕宁各村修建庙宇之风大兴,围绕修庙、祭祀而形成的村庙组织应运而生。这一民间自发形成的组织在村落管理和秩序维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
摘 要: 受到西方民民间民族主义影响,同时亦承继中国本土重民思想,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仁人志士就开始关注民间文学;同时西方传教士亦关注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
摘 要 :现代国民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而人民的范围则是不同国民构建方案彼此竞争的结果。现代中国的多民族国民方案以历史命运共同体作为凝聚国民认同的最主...
摘要 :元明时期河湟地区新形成的几个民族在族体构建上有着鲜明的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族体构建的宏观制度共性和族体构建的模式共性...
摘要: 传教士对于近代中国的文化交流与思想文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些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地向中国民众介绍基督教等教义,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特别重视对中国社会...
摘要 :东汉王朝在西北边疆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反复的进入与退出,本质上与王朝国家统治者在“守中治边”和“守中弃边”边疆治理战略思想上的交替变化有关。在此过程中,东汉王朝...
摘要: 曼巴扎仓作为藏传佛教寺院的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它在教育过程中贯穿着公益价值和医学人文教育思想,在医学实践中把藏传佛教的身、语、意概念用之于医疗叙事,从而使安...
摘要: 一个“多民族政治体”形成和存续的核心在于一套能够使具有不同政治与文化传统的诸民族“各安其位”的“秩序”,而“民族史书写”正是这一“秩序”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
摘要: 面对非遗运动的巨大声浪,岩本通弥教授的《东亚民俗学的再立论》从欧亚比较的角度,将各自有着演进历程的中日韩三国的民俗学视为一个整体,明确提出东亚民俗学再出发的...
内容提要 :唐代设置羁縻州,实行了内地与非汉地区地方行政体制的一体化,原则上羁縻州与经制州同为唐推及政令、法令的区域,只不过唐在羁縻州推及政令、法令是分层次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