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作者自己整理翻译的西藏档案馆藏蒙古文档案,探讨乾隆皇帝和西藏郡王颇罗鼐父子之间的蒙古文往来文书,主要论证了清朝在探索治藏政治制度的过程中,如何与颇罗...
摘 要 :道咸同时代是中国历史发生最重大变革的时代。西方世界在经历了中世纪的蒙昧之后, 快速发展并且极欲改变世界格局, 而古老中国还期冀因循守旧。中西文化冲突不仅体现在政...
编者按: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最悠久的优良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历代史家念兹在兹的立身、立学之本,是中国史学不断成长、持续繁荣的源泉和...
摘要 :从中国南部边疆研究的个案经验与国家整合的研究理路出发,可以总结明清以降边疆地区国家整合的五种方式,即地缘血缘想象、文化地景塑造、礼法话语建构、资源/人员流动...
摘 要 :北朝后期至隋, 奚有五个部落, 组成部落联盟, 联盟首领通过世选产生。唐代, 奚诸部受饶乐都督府管辖, 其首领的继承形式主要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唐朝在饶乐都督的任选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史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民族史学界在资料整理、深入调查、研究专题、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史研究迎来发展新阶段,学界近...
内容提要 :清光绪中叶,中国边疆频遭外患,面对财政困难,虽然朝臣疆吏在边疆取舍上认识不一,但是清政府最终确定了保疆大计。收复伊犁交涉引发沙俄对西北和东北边疆侵略威胁...
摘 要 :在东亚大陆的广阔空间, 古代中国努力构建以“王者无外”为内涵的“天下秩序”, 积极向外拓展, 从而构建起庞大的王朝疆域。在军事、行政能力具有一定局限的情况下, 古代中...
内容提要 :人类建筑形式和居住习俗的演变,是与其所处自然生态及人文社会环境等紧密相连的。蒙古族原主要居住在大漠南北,过着以穹庐为屋,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元朝建立后,...
汉代凿空的丝绸之路,极大推动了中原王朝与丝路沿线相关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但魏晋以降,尤其十六国时期,因中原战乱、北方及西蜀等地割据政权的裂土分治,汉王朝通往亚非欧...
内容提要 :本文从礼仪制度的视角,通过对比礼部和理藩院两大机构管理境内族群的不同分工,探讨了清朝在区分族群、整合多族群文化方面的努力及其政治价值。清朝对众多族群和文...
内容提要 :晚清以降中国现代化转变的重要内容是国族国家的重构。历史学与社会认同关系至深,在中华国族建构及随之而来的抗日保国时代成为显学。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既是历史的研...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观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和清代文学独具特色,集中地体现出多民族、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风貌特色。自上世纪20年代陈垣著《元西域人华化考...
摘要: 四部分类中的故事并不是一个文学概念,而是历史概念。明代以来,市民社会的发育壮大,民众精神生活的需求促成了历史故事向文学故事的转变。近代以来,传教士率先兴办儿...
摘要: 明治时期日本思想界为了论证民族扩张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宣扬了一整套理论。该理论起源于西方传入日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思想。从这种思想出发,根据本国在...
摘要 :作为裕固族全体的“七族黄番”定型于乾隆初,包括东部梨园营所辖大头目家、杨哥家、五个家、八个家、罗儿家和西部红崖营所辖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共计七个部落。裕固族...
摘 要 :在中国从帝国体制向“民族国家”体制的转型中, 边疆秩序的重塑是一个重要维度。始于晚清的“边疆一体化”改革对边疆社会的权力体系造成了冲击, 导致少数族群精英分化为...
《史记·赵世家》载苏厉为齐遗赵惠文王书:“秦之上郡近挺关,至于榆中者千五百里,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逾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
摘要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历经半个多世纪,文学史的编写原则也在不同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中不断变化。总的来说,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原则在不同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
摘要: 宋代存在着点状模糊疆界、片状模糊疆界、带状清晰疆界和线状清晰疆界等多样疆界形态。影响疆界形态的主要因素是关系形态,疆界清晰程度与关系的对抗程度呈正比。宋朝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