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昭泽王信仰是浊漳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该区域目前保存有20余座昭泽王庙宇,并流传着大量关于昭泽王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探究其生成演变对同类型民间信仰具有重...
[摘要] 明清时期北盘江南部地区的“亭目制度”是极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政治制度,其源于广西泗城土司的地域扩张和政治拓展,经历了从形成、发展、存续到消亡的这样一个过程。在...
摘要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民族史学科在理论体系建设、教学体系与科研平台建设、研究成果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完成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科从初步创建到蓬...
内容提要 :元廷赐碑相较于前代,特为兴盛;与之相应的,是多民族碑志文学的生成。就元廷赐碑而言,其作为文化与政治互动的表征,并非仅是出于对汉民族立碑埋铭礼文化属性的认...
内容提要 :20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出土关于吐谷浑人墓志约20方,学界相继撰文研究,多有创获。作者在对20方吐谷浑人墓志出土及学术研究史梳理的基础上,对21世纪以来新出土的唐代...
摘 要:经典知识的生成并不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导,而是客观性、主观性和偶然性接力形成的结果。四大传说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一个从知识生产到知识改装,再到知识普及的复杂...
摘要 “大一统”是秦汉以降,历代王朝遵循的治国理念,也是封建君臣追求的至高目标。疆域统一成为“大一统”内涵的重要元素。清代以前,受“华夷之辨”思维的影响,历朝构建的...
摘 要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下”是无边界的,这只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下”表达。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边界观念和边界实践。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
摘要 :历史上多民族聚居的西南驿道区域,提供了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空间,民间故事作为媒介物得以在各民族间活态流动着,成为联结民族情感、道德传统、生活习尚的载体,文章研究...
[摘要] 民族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共产党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地区民族众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处理好西北民族关...
摘 要 :基于历史文化认同,中国古代社会的众多民族经过长期不断的交融,为近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华夷之辨(夷夏之辨)”观念也起到了关键的...
提要 :如何诠释边疆融入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学界关注已久的问题。文章在对匈奴和西汉于西域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僮仆都尉、西域都护的时间、职责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认为诠释...
摘要 :在综合分析国内学界走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不同学科对走廊的界定不同,研究目的各异,费孝通先生倡导走廊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诠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民族学界提及...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后,王锺翰开始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很快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在清史、民族史等重要领域取得了新成就,开创了晚年学术研究的新境界。王锺翰笃...
摘 要 :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有对“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书写的传统,因此二十四史中对边疆民族历史的记述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最基本的文献。从司马迁《史记》...
摘要: 以《中国评论》为中心的中国民俗搜集活动堪称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活动始于民俗及民间文学资料征集,以报刊为媒介扩散影响,继而引起广泛关注,并由社会各界共同参...
编者按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从中国历史上对少数民族地区所实...
摘 要 :明代鄂西权力体系中,施州卫占据主导地位,四大土司势均力敌,与明廷关系密切,步调一致。然而明朝灭亡后,鄂西土司没有中央朝廷和施州卫的钳制,受权力和利益刺激,其政治抉择...
摘 要 :“南单于故事”是光武帝时期形成的东汉处理与南匈奴关系的一种模式。它产生于东汉实力强于南匈奴的背景,明确了东汉承担的经济和军事等义务,南匈奴承担的军事、政治...
摘要: 司马迁的民族思想是在汉朝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司马迁民族思想的基础,也是汉武帝“中国一统”民族思想在《史记》中的表达。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