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族的侵略和控制下,斯拉夫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独立要求从未中断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俄罗斯的眼中,巴尔干地区永远都是一条东西方界限模糊、归属不明的灰色地带 巴尔干地处欧...
最近几年,在日本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中,出现了“这场战争是由许多偶然的因素引发的非计划的、非预谋的事件”的论调。(注:(日)中塚明:《日清战争前的日本对清战争准备》...
日本元正天皇养老四年(720)成书的汉文《日本书记》记载,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七月,留学隋唐的学生福因,学问僧惠齐、惠光,药师惠日等回到日本,向天皇奏称:“大唐国者...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要言之,为古代日本学中国,近代中国学日本。然而,古代中国罕有赴日求学之士,近代日本却不乏来华问学之人。尤其是庚子以后,日本留华学生人数渐有增加...
“主权”(Sovereignty)观念源于西方。 第一个明确使用这一概念并赋予它近代意义的,是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1530~1596)。他在《国家论六卷》一书中把主权定义为“不受法律约束...
工业革命促使了工业中心的形成,而工业中心的形成导致了城市化的发展。社会以城市为中心,经济重心明显偏重城市,人口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如:“伦敦人口...
移民是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惯用手段,是控制和掠夺殖民地的主要形式之一。日本帝国主义从日俄战争后到二战结束,也在中国东北推行移民侵略政策,从“试点移民”开始,经过...
一 兵农分离是日本社会从中世向近世转化过程中,统治阶级的上层为确定和巩固幕藩制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而采取的一项政策和措施。兵农分离过程最早可追溯到天正16年(1588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与西藏地方的交往十分有限,对于西藏的地位问题,美国的基本政策是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Suzerainty)(注: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英国炮制的“宗主权”...
自从1871年完成政治上的集中和统一后,德国便走上了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轨道。工业生产,由于是集合了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工作系统的一体化生产,从而形成了集中化、统一化的生...
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历来受到研究工业革命的学者的重视,有些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投资率的成倍增加,例如罗斯托认为经济“起飞”是生产投资率从5%以下上升...
中古西欧教会法研究历来是中世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以后成果尤其突出。中古西欧法制史、社会史和政治史都因此开拓了新课题,深化了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注:库特那:《法学...
近代以来,自上而下的改革何其多也,著名的有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志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暹罗朱拉隆功改革,以及中国戊戌变法等。如果以改革者的主观意图的现实与否作为评价...
目前国内学人普遍意识到,建立各学科知识增长、学术传承和具体研究的规范,确立合理的学术秩序,从而保证学术的正向积累,乃是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但是,学术规范不...
斯大林依据对国际关系和世界形势的认识与估计,在领导苏联进行非凡外交实践的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对外政策理论,即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战争不可避免的理论、“两个平行市场”...
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是有五百年历史的霍亨索伦家族的最后一位君主,(注:威廉二世(Wilhelm Ⅱ,1859-1941),普鲁士国王,德意志第二帝国末代皇帝。参见朱庭光主编《世...
华工大量赴美始于19世纪50年代初。通常认为,从1850年到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的三十多年间,是华人移民美国的自由时期。美国的排华问题,正是在所谓的自由移民时期,由加利...
西欧从古代向中世纪的过渡以及封建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因为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起源和社会形态变革等重大理论问题。当...
将欧洲中世纪看作是封建制的一统天下,这种认识主要来源于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历史的角度和方法的局限性。唯物史观是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具有经济决定论的性质,...
1874年1月20日英国海峡殖民地总督安德鲁·克拉克(AndrewClake)在马来半岛霹雳沿海的邦咯岛(Pangkor Island ),召集霹雳境内的各酋长以及在当地开采锡矿的各华人私会党首领,签订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