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救时的偏方: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中军事外交论(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茅海建 参加讨论
谢希傅也将中日两国比作唇齿相依的关系,而他在具体的描述中,日本成为护卫中国之“齿”的“唇”。候选郎中陈时政奏请重用伊藤博文,又一次提到了唇齿相依:
    日本伊藤罢相来游中土,已至京师,将蒙召见。虽以辽东之役与我为难,然近年来,彼国君臣亦深悔当时启衅之非,失唇齿相依,动亚东之全局,亟思联络维持。伊藤此来必非无意。查伊藤既为日本维新之臣,必能识新政之纲领,知变法之本原,朝廷用人如不及,莫于召对时,体察其情,如才堪任使,即可留之京师,著其参预新政,自于时局更多裨益也。(注:陈时政条陈见《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96—197页。原折日期为八月初四日。据都察院代奏原折,该条陈于次日由都察院代奏。)
    陈时政是洪汝冲之后再次提出留用伊藤博文者。刑部主事冯镜濂也主张延聘日本人才,他上书中称:“西人之学有师承,不足以备顾问。而日本同洲之国,楚材晋用,揆之天时人事,尤得相需相遇之宜。”他还称:
    若能修明政教,广开利源,英与日本知我国之振兴,势将竭力扶持,必不使俄人得利。(注:冯镜濂条陈见《军机处录副·补遗·戊戌变法项》,3/168/9456/21。原折日期为八月初六日。据《随手档》、刑部代奏原折,该条陈于当日由刑部代奏。)
    在他的眼光中,英、日能否扶持中国,关键在于中国的政教能否修明。兵部学习员外郎祁师曾主张联日联美,其基本方法是聘请日、美高官:
    日本畏俄眈视,极愿与联中国为唇齿之依。美另处一洲,无贪得土地之意。用其人,即可联其国,藉全力以制俄、法、德诸强邻。英在可联可拒之间,审时度势,不能定也。
    他建议“博采慎选”日本、美国素有名望之大臣,“隆礼高爵”延用一二人,或专门成立议事处,或令在总理衙门,遇有中外交涉大事,按照公法与各国辩论,主持清议。然而,在聘用人员方面,祁师曾直接提出了伊藤博文为人选:
    日本退位大臣侯爵伊藤博文此次来华游历,我皇上宜亲考其联日美阻俄法之道,交谊隐于无形。原伊藤博文来华之意,实欲联我,不如先为言之,即用其策。今天下大势,古者纵横之势也。俄、德、法诸国横也,美、日、奥诸国纵也。合纵而不连横,互有牵制,使不敢轻举妄动,然后坚忍力图自强。臣意伊藤必能说合而隐联之也。刻下日本已隐合美、奥。即与之约,用日本所以待诸国、诸国所以待日本之例,必可免巧取窥伺之谲计也。
    祁师曾对国际局势的分析,并不能成立。此时日本、美国、奥地利并没有结盟的意图,俄、德、法之间也是各行其是。用伊藤即可“说合而隐联”,完全是毫无根据的想像。用日本对待各国、各国对待日本之例,以免除各国的要挟,只是一厢情愿的设计。祁师曾提议光绪帝召见伊藤数次,观察其可用与否,“立予清职”,“使有议事之权,无行政之权”。特别有意思的是祁师曾对伊藤博文个人抱负的评价:
    其人素怀义勇,志气沉毅,每以日本三岛地小,不足回旋,恒思效力中国大邦,发其所学。若中国礼数优渥,亦必竭诚以报安措而得其效。(注:祁师曾条陈见《军机处录副·补遗·戊戌变法项》,3/168/9456/8。原折日期为八月初六日。据《随手档》、兵部代奏原折,该条陈当日由兵部代奏。)
    真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用何种方式得知伊藤博文此一内心世界。
    福润、濮子潼、谢希傅、陈时政、冯镜濂、祁师曾,在短短的几天内,连续上书,调子也是越来越高。此时离甲午战争结束仅三年,巨额赔款刚付清,由此欠下了英、德等国一大笔债,台湾的局势也未完全平静,然昔日的敌人已成了他们心目中的盟友。他们几乎用同样的名词来描绘中日两国关系——“唇齿相依”。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他们都没有去过日本,多数也无外交的经验,但却都认定日本有“联华”之意,一些人还认定日本对甲午战争有“悔过”之意。这只是一种偏听。当时的日本确实有这些说法,但只是少数政治家的观点,并没有形成为日本政府的基本国策。
    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黄曾源反对聘用伊藤博文。他认为,英国联合日本,是为了拒俄;而英国、日本向中国表示和好,是为了离间中俄关系。
    无如与中国游者,非英国教士,则日之谗人,于是建议之臣,言联英、日以拒俄者,十之八九,而言和俄以疑英、日者,盖百不得一矣。议论繁兴,报章胪列,臣以窃然危之。今又借用伊藤,是授日人以簧鼓之端,而迫俄人以不得不疑之势。是伊藤之益于新政者,不可知;而其为害于邦交者,已有不可胜言者矣。
    他的结论是“借才非现在所宜”。黄曾源的上书还有两附片,其一是“伊藤不宜优礼”,其二是“请和俄以疑英日”。前者在档案中尚未发现,后者则称:“俄强英狡,两无足恃”,“此际联英则俄怒,联俄则英怒”,“为今之计,莫若就此和俄,以疑英、日之局而修补之。强者和,则兵可缓,狡者疑,则谋亦可缓。”(注:黄曾源“借才非现在所宜”条陈见《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68—169页。原折日期为八月初四日。“请和俄以疑英日片”见《军机处录副·补遗·戊戌变法项》,3/168/9456/22,无署名无日期,是我根据笔迹及内容判断其为黄曾源的附片。)黄曾源很有点独立见解,与康有为一派在政治上对立,然其外交策略听起来如同春秋时的谋士,与近代的外交样式并不吻合。该条陈及附片于八月初四日(9月19日)由翰林院代奏,当日奉旨“存”,并送慈禧太后。(注:《随手档》、《上谕档》,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四日。)
    四品衔户部学习主事、前出使英、法、义、比国随员陈星庚主张联英,称言:“变法何难,人才为难。今之谈洋务者,仅得之传闻,非得之阅历,仅得之半途,非得之平素。以视西人之专精干练者,诚不可以道里计。”他声称,由于前随驻英公使薛福成久住伦敦,深知英国的政治家,并非是专门之才,“必按切本国时势,洞达列国情形,宏才胆智,议论发越者,始举为议员及地方官”。于是,他提议:
    中国欲得此政治家全材,似非旦夕培养所能遽得。即如在华西人,为领事者,专长商务;司海关者,专长税务。其于政治皆为无本之学。与之咨商要件,贻误必多,以非专门名家也。自昔多事需才之秋,往往借才异国……臣前在伦敦晤英国首相沙力思伯,及其外部尚书劳思伯、外部侍郎散特生等,皆极望中国强盛,得与英合力制俄。顷者威海船埠之租、汇丰洋款之借,虽为自保商利起见,然已足以阻俄人而慑德、法。我若动之以至诚,与之联络,商请英国政治家数人,聘订来华。以备咨诹而资辅理。吾以诚孚,彼必以诚应,必再有戈登、华尔其人助我,周旋患难,出力以相助。(注:陈星庚条陈见《军机处录副·补遗·戊戌变法项》,3/168/9453/53。原折日期为八月初三日。据户部代奏原折,该条陈于次日由户部代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