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时的偏方: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中军事外交论(6)
四、书生议兵与武将论兵 以上的条陈,大多为书生所作。他们并无军事的经验,从当时及后来的军事发展之基本路径来看,他们的建策也不具有太大的指导意义。而以下的一些条陈,更显书生本色,完全不考虑实现之可能性。 安徽试用直隶州州同郭申绶在条陈中大讲练兵之道,主张“集倾国之师”,以消除各省督抚“疆域攸分,皆有各私其兵与财之见”。他提出,“皇上今秋讲武,宜征天下之兵会于天津”,除四川、新疆、云贵、广西由于离京较远,不通轮船,此次可免外,其他各省营伍一半留防,一半来京,合阵操演。他提出此举有三大好处:(1)将领藉知地形;(2)士卒藉服水土民习;(3)光绪帝可由此知督抚平日治兵实绩。(注:郭申绶条陈见《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357—358页。原折日期为七月二十六日。据《随手档》、《上谕档》,该条陈当日由都察院代奏,三十日奉旨“存”,并送慈禧太后。)郭申绶的建议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他并不知道当时各省清军总数超过60万,如调20万大军来天津合阵操演,需要多少车船,需要多长时间,需用多少军费,就是20万大军驻扎天津一带,又需要多少帐篷,每日需要多少粮食! 户部候补主事闵荷生在条陈中提出了一个很奇特的建议:即在东三省铁路沿线种树。他认为,“东三省又京师之根本,俄人经营铁路,心不可问”。由此密令东三省诸大员,以“清界限保护铁路为名”,在沿线的官地上种植易于生长的树木,“一旦有事,可藉以火攻”!(注:闵荷生条陈见《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32—133页。原折日期为八月初二日。据《随手档》、《上谕档》、户部代奏原折,该条陈于次日由户部代奏,并于同日奉旨“存”,送慈禧太后。当然该条陈的重点是请命张之洞为首相,这也是该条陈送慈禧太后的主要理由。至于东三省铁路沿线,该条陈还主张屯田驻兵,并招徕东三省金匪、猎户、马贼。) 刑部主事曾光岷在条陈中大谈武备的重要性,由此而做成了一篇长达万言的大文章,他提出了8条建策:(1)练将。令天下士大夫,即日成立“讲武会”,“究古今胜败之由,筹当今战胜攻取之策”;京师建立“韬略馆”、“储将馆”,聘海外名将为教官,京官、世职15至50岁者入而学习;各省建立“教将馆”,官绅入而讲习;全国书院诸生,偃文修武,购各国地图,翻译各国兵书,精筹本国战备。(2)海军。下令沿海疆臣“速筹巨款,紧购钢甲,广制战舰。各海口多设炮台,分驻重兵,如临大敌。沿海一带,多设水师学堂。”(3)选兵。下令各省“按户稽查”,年20至40岁者,“悉入兵籍”。其中识字者进武备学堂,不识字者入团随营训练。以后每年男丁满20岁者,经身体检验后,按照德国兵制,“三年为战兵,三年为守兵,六年退为备调兵”。(4)练兵。“以六队之兵,练六战之法”,其六队为炮队、枪队、马队、械队、工程队、辎重队;六战为坑战、烟战、墙战、林战、近战、散战。“上而策算、测绘、勾稽、台垒、铁路、地雷、电线之用,次而命中、致远、击刺、奔跑之举,及行营战阵,或分或合,或奇或正,忽山忽水,忽朝忽暮,应调而发,无不得心应手”。(5)团练。每县设一武备大学堂,四乡各设武备小学堂,各省水陆要口设兵工厂数处,年20至40岁者除入武备学堂者,其余随团训练,每月一县团兵会操两次,每三月一府团兵会操一次。每县可得精壮团兵1万人,全国可得团兵1000余万。(6)武备学堂。请将此时裁撤的内外各衙门及各省各类庙宇,改建为武备学堂,聘请英、德、俄、美精于武备者任教习。学业有成,给发文凭,令其游历各省各国,然后升入武备大学堂,再由武备大学堂升入韬略馆。(7)制器。命各省广设兵工厂,精造枪炮军械,必预备千百万兵十年战守之器,储之武库。(8)兵饷。全国兵饷4000万两,以1500万为30万“精兵”的养兵费,以500万为筹备军械及武官薪俸,以1500万为海军军费,以500万补助团费。(注:曾光岷条陈见《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346—355页。原折日期为七月二十四日。据《随手档》、刑部代奏原折,该条陈于七月二十八日由刑部代奏。)这一位刑部主事的条陈写得洋洋洒洒,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已经陷入自我编织的美梦之中。他完全没有从军的经历,也不打算从军,但他由道听途说及从各类时务书中得来的知识,已足以让其制定建立军事强国的空想计划。稍有军事经验的人不难看出,他的8条建策,无一可行,且自相矛盾。 山东截取补用同知黄笃瓒有着一些地方的经验,条陈也相对实际一些。在他的宏大改革方案中,有两项涉及到了军事改革。其一是废武科。此时正值武科改革,原来的举石射箭拟改为试洋枪洋炮,而如何控制民间的枪、炮又成了难题。黄笃瓒认为,清朝以武开国,本不靠武科为之鼓励,泰西各国也无武科之名;由此请将武科即行停止。其二是兵勇合一。当时清朝的军队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原额的绿营额兵及各级军官,一是由湘、淮军演变而来的勇营。由此黄笃瓒提出兵勇合一,将额兵及官缺并入勇营,一体训练洋操。(注:黄笃瓒条陈见《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150—153页。据《随手档》,该条陈由山东巡抚张汝梅代奏,八月十八日收到。)应当说,这两项改革都具有实际意义,但在当时会引起很大的麻烦。黄笃瓒看到了武科名义上虽有选取军官的功能,事实上清朝在武科始终未得大将;但他没有看到武科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功能,不然清朝不会长久地开设此一并无多大用处的科举。绿营及旗营至此已有30多年未效力于战阵,无人不知其不可恃,由此而不断裁汰。但在30多年的不断裁汰下,至此还保留了相当大的数额,除了害怕会引起废兵闹事外,最主要的是当时清朝并无警察,地方治安相当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此。黄笃瓒是另一类的书生,尚不知政治操作之底蕴,如果他提出的两策能如此轻便可行的话,欲有作为且有权能的地方大吏如张之洞之辈,早就将此事给办成了。 司员士民的成份,绝大多数是儒生及儒生出身的中下级官员。他们成长的年代和环境不见重甚至不屑于武事,由此而不懂西方的军事学术,甚至不了解当时清朝的军事实情,也是不奇怪的。他们的军事知识本来只是过去读过的几部古书,此时又添上了一些欠精欠准的时务书,由他们议兵,自然很难落于实际。然而,儒生以天下为己任,自认为知天下事,就他们本身来说,并不认为自己不知兵。 军官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