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时的偏方:戊戌变法期间司员士民上书中军事外交论(13)
七、消除教案诸策 自德国藉口曹州教案占领胶澳后,接连不断的教案一直是清朝的大患。民、教之间的对立,使清朝上下感到了真正的为难:若站在民一边,惟恐引起各国的武装干涉,再次被迫租地赔款;若站在教一边,不仅与他们的思想观念相抵触,而且会引发越来越多的民变。由于各国的干涉,在民、教冲突中,教的一方已经占有了优势,这又表现为清朝下层政治权力的削弱。因此,司员士民上书中对于如何消除教案,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建策。 拔贡刘子丹在条陈中主张对教民“宜严为戢敛”。他称,乡井无赖投入洋教,寻仇抵隙,乞神甫一寸纸条,投之衙署,县官不敢不奔走,仰其鼻息。由此良民破产,绅士短气,县官亦窃叹相视,无可奈何。此种情况的发展,只会引发更大的民教冲突。刘子丹对此提出的办法,是与之讲理: 今请以后与洋人立约,先以此条为急务。第准其传教,不准其侵中国自主之权,教民本系中国人,其为害乡闾,自当以中国之法治之。官场自治其民,不干彼教事,教士何得干预中国官事?以此情理之正,力与洋人争,洋人未必不服。(注:刘子丹条陈见《军机处录副·补遗·戊戌变法项》,3/168/9452/6。原折仅注“七月”。据《随手档》、《上谕档》,该条陈于七月二十六日由都察院代奏,三十日奉旨存,并送慈禧太后。) 刘子丹的办法虽有“情理之正”,总理衙门若以此交涉,各国也会承认这些原则;但一到具体事件,总理衙门无法也不降一一细辩力争。至于首当其冲的县官,以息事为保官诀窍,又何敢对教民“严为戢敛”? 安徽太平县优贡教职陈继良在条陈中指出:“为今日计,欲图自强在于靖外侮,欲靖外侮在于防教案,欲防教案在于缉游民,欲缉游民在筹生计。”他认为,教案之发,多起于无赖之游民,“无艺业可执,故轻于生事,无衣食可恋,故敢于为非”。他提出的办法是安置游民,具体做法上又参考了“泰西”:(1)集捐。“泰西各国收恤贫民,其达官富绅常一人捐赀数十万之多”,中国官、绅也应效法。请下旨在各省设立“公济官捐”、“公济绅捐”,分途筹款,官捐责成司道,绅捐责成州县,其款由藩司发典生息。州县随时编查游民数量,造册申报,藩司核计后,每名月给钱文若干。各省寺观凡不载祀典者,已奉旨改为学堂,可将其中六成改为学堂,四成改为贫民院,以收留游民。(2)教化。“泰西各院皆设教习,敏者教以制造、绘画等事,愚者教以种植、修筑等事,盖皆俾得一技之长,以为自食其力之地。”中国由于筹款维艰,不可能广延教习,而且制造、绘画又需大量资本,“惟有俟各府州县推广农务学堂,使之随工垦种,以为沿边开荒设屯之用”;各营改练洋操后,“使之随营演习,以备编入团练、民兵之用”。(注:陈继良条陈见《军机处录副·补遗·戊戌变法项》,3/168/9453/14。原折日期为八月初二日。据《随手档》、都察院代奏原折,该条陈于次日由都察院代奏。)陈继良用救济游民的方法来预防教案,是一新思路;然而,即使没有教案,社会救济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更何况当时的游民数量甚多,官绅早已表示各种摊捐不堪承受。他的这一计划似不可行。 山西沁水县丁酉科拔贡延嵩寿提出两项方法:(1)请总理衙门将各国历年所订条约,编为成书,刊行天下,并在各处教堂门首,用汉字大书某国教堂,使民周知,不至于怒甲迁乙,酿成巨案。“编书”是为了让普通百姓了解条约的规定;书明“某国教堂”,是防止百姓“与日失和,衅及德人,与德失和,衅及法人”。(2)变通总理衙门制度。由皇帝选用京官中有胆识者,大省12人,中省9人,小省6人,为议政员,以助总署之势。如某省有教案,先交某省之员,秉公会议,下情得以上达,各国也不能格外要求。(注:延嵩寿条陈见《军机处录副·补遗·戊戌变法项》,3/168/9452/12。原折日期仅注为“七月”。又据《随手档》、《上谕档》,该条陈于七月二十四日由都察院代奏,二十六日奉旨“存”,并送慈禧太后。)延嵩寿出自底层,其方法很具有直接性,尤其是第二项,让京官出任办理与各国交涉教案的专员,似也可减少总理衙门的太多事务。然而,让非外交官来办理如此棘手的外交,其效果还不能预测,也与当时的各国外交程式不合。 直隶顺天府大兴县生员杨赞清上书中称:阅览各国史书,追溯其设教由来,发现其中具有深意。“欧洲地处乾方,于行为金,其人民性情兀鸷强悍”,“设教以为收摄人心之计,又推广敬天、爱民、忠君、保国、赏善、罚恶诸教规,以涵濡薰陶于其民”。他认为,西教可与佛、老一视同仁。中华官绅商民胸怀畛域成见,对此猜嫌疑忌,视教堂为陷井。民、教冲突是百姓不明其教义而起,负责审理的官员或因循,或存偏见,处置失当。由此,杨赞清提出:(1)凡各地方有教会教堂者,须派熟悉公法、练达时务的官员去治理。(2)官员应将西教之原委、朝廷慎重邦交之意,“明白刊示,使所属绅商士民共晓”。他还推荐了三篇文献,张之洞《劝学篇》第十五章、保定知府陈保泰所写告示、《皇朝经世文续编》第一卷李元度答友人论异教书,称三文“皆能晓畅通达,抑扬得宜”(注:杨赞清条陈见《军机处录副·补遗·戊戌变法项》,3/168/9453/45。原折日期为八月初三日。据都察院代奏原折,该条陈于初五日由都察院代奏。)。杨赞清对基督教起源的解释,颇具东方色彩,其所认定的中华民众对基督教的误解,也属事实,但他生活在天子脚下的大兴,并不了解四川、山东等处民、教冲突的实情与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