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论袁世凯策划民元“北京兵变”说之不能成立(11)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尚小明 参加讨论

不仅如此,兵变还严重影响到了新政府的借款计划。本来在前清时期,财政就已十分困难,常靠借外债维持。经过辛亥革命后,“全国损耗,尤为不可计数,民生凋敝,达于极点”,而民国初建,“一切建设需费至繁,若求之国内,不独民不能堪,于国家发达前途亦必大受影响”,因此,“一切政费,舍借助外资,别无良策”。(160)兵变前唐绍仪曾与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议定借款五万万至六万万,分若干期缴付,“第一期已付三百万两矣,迨第二期将届,北京忽起兵变,四国财政团因即止付”。唐绍仪只好转向比国借款,结果又引起四国公使抗议,认为“中国失信”。(161)此后各国银行团提出“监督财政”等苛刻条件作为大额借款前提,结果袁世凯政府很长时间不能与各国财团达成协议,导致新政府建立之初遭受到了极大的财政困难,加之袁的威望因兵变大受打击,使得新政府在一段时间内实际上成为一个弱势政府。袁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初,之所以极力拉拢国民党人,与他的这种弱势地位是有关系的。
    
    结论:从清帝退位到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段历史需要重写。
    袁世凯策划民元“北京兵变”说既然不能成立,那么从清帝退位到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段历史就需要重写。其中有下面几个过去没有受到重视或遭到曲解的关键问题,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并加以纠正:1.应当正视南方在永久首都和临时政府地点问题上所做的重大妥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妥协,袁世凯才不会因“争都”而策划兵变;2.应该认识到,袁世凯对南下就职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拒绝,而是有一个变化过程,起初因有后顾之忧而不愿立刻南下,而后随着局势变化,逐步变为积极行动,只不过由于袁克定等突然发动兵变而中止;3.袁世凯是新当选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尽早实现南北统一,将其统治权力扩张到全国,是其当时考虑的首要问题,由此高度来解释袁的所言所行,方符合其身份及史实,而不应像以往那样将袁视为一个只关心其在北方统治利益的人物;4.袁克定、曹锟等人之所以要背着袁世凯策划兵变,阻止袁南下就职,恰恰就是因为他们只关心自身前途和既得利益,而不能像袁那样站在南北统一的全局和高度来考虑问题;5.从最终结果来看,袁世凯固然是兵变受益者,但也应该充分看到兵变给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民初政治的影响。
    以下是笔者以概述方式重写此段历史的一个初步尝试。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袁世凯立刻将此消息电告南京临时政府。2月13日,孙中山复电袁世凯,表达了要其尽早南下接事之意。当晚,孙中山遵守诺言,向参议院提出辞职。2月14日,孙中山又电告袁世凯,他已向参议院正式提出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推荐袁为临时大总统,“以新总统接事为解职期”。同时对于清帝退位诏书中有由袁“全权组织临时政府”一语表示不满,请袁即速来宁,并请“举人电知”南方,“畀以镇守北方全权”。陆军总长黄兴及各军队长也纷纷电请袁世凯南下。袁回复“真”电,一方面表示“极愿南行”,另一方面又提出北方“军旅如林,须加部署”,另外东北还未承认共和,“一旦动摇,牵涉各国”,希望南方能够体谅他不能即刻南下的苦衷。孙中山接电后,立即复电,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若果行之,恐生莫大枝节”,请袁“即速来宁,以副众望”。并再次提出:“如虑一时北方无人维持秩序,当可由执事举人,电知临时政府,畀以镇守北方全权。”
    此时的袁世凯正面临着重重压力。外蒙已在俄国实际控制之下,取消独立看不到希望;东三省官绅军民拒不承认共和,勤王队首领张作霖并与日本驻奉天总领事秘密接触,试图将东三省出卖于日本;宗社党分子除在京城活动外,又纷纷潜往东三省活动,并与日本方面暗中勾结;日本方面也蠢蠢欲动,准备东北一旦出现动乱,即乘机出兵占领满洲。在京城,袁世凯为了防止清帝退位前后出现秩序混乱,调集大批军队进驻城内外,结果反而加剧了紧张气氛,军队滋扰市面之事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于2月14日回复“咸”电,除了继续表示极愿南行外,再次强调了北方危机隐伏的情形,同时对于南方不能体谅自己的苦衷表达了强烈不满,有“与其孙大总统辞职,不如世凯退居”等带有要挟意味的话语。同日,在京蒙古王公联合会致函袁世凯,支持其为临时大总统,北方形势稍有缓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决定临时政府地点设在南京。孙中山立刻将这一消息电告袁世凯,并告诉袁世凯将派专使欢迎他南下就职。参议院也电袁,请其即日驾莅南京受职。2月17日,孙中山又一次电告袁世凯,如果他不速来,将“恐失各省及军人之信仰”。
    面对南方一次次的催促,袁世凯进退两难。一方面,尽快实现南北统一是袁世凯此时考虑的头等大事,他急需通过南行,取得南方信任,特别是取得革命党激烈分子的信任,以便消除统一阻力,同时孙中山在辞职时提出的“以袁公到南京接事日为文解职之期”,也使他不能不认真考虑南行之事;另一方面,东三省仍未承认共和,这成为他南行最大的后顾之忧。2月18日,孙中山将北上欢迎专使及欢迎员名单通知袁世凯,同时表示永久首都可留待“大局既奠”后再“决之正式国论”。2月19日,经过袁世凯方面的反复工作,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终于代表官绅军民发表通电,表示赞成共和,支持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这一重大的局势变化使得袁世凯南行一下变得柳暗花明。袁立刻在当天将这一消息电告孙中山,并表示自己将取道天津或汉口南下。2月21日,欢迎专使蔡元培等自上海启程北上。同日,临时政府外交总长王宠惠向外界明确释放出南方不拒绝以北京为永久首都的信息,孙中山也向外界传达出对袁即将南下表示满意,并计划在袁南来后全程亲自陪同,以防激烈分子暗杀袁。
    2月26日,欢迎使团到达天津。当天下午,唐绍仪和汪精卫等先行入京,蔡元培等则暂留天津。唐、汪入京后受到热烈欢迎,唐在车站向民政部首领赵秉钧提出,蔡元培等人到时,应该打开正阳门南门迎接,赵向袁进行通报,得到袁的同意。当晚,唐、汪见到袁世凯,表示南方在永久首都和临时政府地点问题上并无成见,但袁世凯需要到南方一行,以收服人心。次日,唐又见到袁,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意思。与此同时,在天津,各团体代表、各军队以及许多政治人物,纷纷向蔡元培表示反对迁都南京,反对袁世凯南下。蔡向新闻界表示,他此来对于建都地点“绝不稍存偏私意见”。又向欢迎他的天津官绅表示,如果北方比南方更需要政府坐镇,那么“可请袁大总统南去两星期,以行两总统交替式,然后再来北京组织临时政府”。2月27日,蔡元培等到达北京,受到各界更为隆重的欢迎。鉴于北方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反对迁都,蔡在与袁会谈时明确表达了“临时政府设于北京或天津无所不可”的意思,只从法理上强调袁必须南下就职,也就是说袁是参议院选出的临时大总统,袁应该迁就参议院,而不能由参议院迁就袁。袁只需要南下两星期,到参议院宣誓就职,完成权力交接仪式,并借此机会联络南北感情,然后即可北返,而不必常驻。
    由于南方作了重大让步,同时由于北方局势已大大稳定,袁又急于实现统一,因此双方很快就达成一致,即一旦袁确定留守人员,就南下就职,并初步确定经由汉口赴宁。蔡元培等立刻将此消息电告江苏都督庄蕴宽,并向外国媒体表示“袁之必于二星期内赴宁,则殊无可疑”。王正廷则将此消息电告在武汉的副总统黎元洪,黎又立刻给孙中山发出急电,请他令海军部预先准备军舰,以便护送袁世凯经水路由汉赴宁。然而,袁周围的人并不能像袁那样从南北统一的全局和高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他们更关心袁南下会对自己的前途和既得利益造成怎样的影响。因此,在确定留守人员时,袁遇到了阻力,一时难以决定。与此同时,由袁的长子袁克定牵头,袁的一些心腹幕僚和亲信将领,在欢迎专使北上和袁准备南下的消息传出后,即召开秘密会议,谋划在京城制造骚乱,以达到恐吓欢迎使团和阻止袁世凯南下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