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张镇芳存札,档案号甲264-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特藏室藏。此条材料由近代史所马忠文先生提供,谨此致谢。 (128)金毓黻:《静晤室日记》,辽沈书社1993年版,第6940页。 (129)《蔡专使脱难详情》,《时报》,1912年3月11日,第3页。 (130)叶公绰:《民元北京兵变时我之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亲历辛亥革命:见证者的讲述》下,第1358页。 (131)蔡元培:《自写年谱》,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17卷,第464页。 (132)不仅袁世凯事先不知情,就连袁世凯的另一个儿子袁克文也不知情,以至于袁克文当晚在城外与友人小酌后,乘车回城时,突遇兵变,车灯也被枪弹打碎,并且因为无法进入袁世凯所居之外交部大楼,不得不避至英国使署过夜。以上情节,袁克文在《壬子兵变记》一篇中有详细记述。参见袁克文:《辛丙秘苑》,第9页。 (133)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37页。 (134)凤冈及门弟子谨编:《民国梁燕孙先生士诒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23页。 (135)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年再版,第97页。 (136)血儿:《论北京之变乱》,《民立报》,1912年3月4日,第2页。 (137)《京津兵变与日本之关系》,《民声日报》,1912年3月6日,第1页。 (138)“北京电报”,《民立报》,1912年3月3日,第3页。 (139)国事新闻社编:《北京兵变始末记》,第6-7页;《欧陆各报论京津兵变(三月三日)》,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八),第513页;《朱尔典爵士致格雷爵士函》(1912年3月18日收到),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下册,第492-493页。 (140)《袁总统代表谈话》,《民立报》,1912年3月11日,第7页;《北京兵变之祸首》,《时报》,1912年3月12日,第3页;《致达·迪·布拉姆函》(北京,1912年3月5日),[澳]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册,第913页;恽毓鼎:《澄斋日记》(一),第579页。 (141)恽毓鼎:《澄斋日记》(一),第579页;《京师兵变汇记》,《顺天时报》,1912年3月2日,第7页;《第三镇兵变之确因》,《申报》。1912年3月15日,第1张第2版;“特别要闻”,《光华日报》,1912年3月2日,第2版。 (142)《致袁世凯电》,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003页;《严缉宗社党人》,《申报》,1912年3月9日,第2张第7版。 (143)国事新闻社编:《北京兵变始末记》,第2、3、6页;《北京兵变之前因后果》,《申报》,1912年3月14日,第1张第2版;珮稿:《陆军第三镇兵变慨言》,《顺天时报》,1912年3月5日,第2版;梦幻:《敢问政府何以回复北方秩序》,《大公报》,1912年3月7日,第1张第2版。军纪败坏应与当时袁世凯对军队不能进行强有力控制有关。北方陆军虽由袁世凯编练,但如袁克文所说,“自铁良长陆军,即以中央集权说尽夺各省兵权”。袁世凯出山后,面临的情况是,“旧兵多已退伍,中下军职几尽非旧部,咸以金易得,多无军事学识”,因此,兵变发生后很难控制。参见袁克文:《壬子兵变记》,《辛丙秘苑》,第8-9页。 (144)陈文运:《当我调回第三镇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八),第520页。 (145)《白作霖致蔡元培钮永建函》(1912年3月5日),黄彦、李伯新选编:《孙中山藏档选编》,第167页。 (146)《贺良朴致南京专使蔡元培书》,国事新闻社编:《北京兵变始末记》,第112-113页。 (147)孤愤:《论建设统一政府为弭乱之上策》,《时报》,1912年3月5日,第1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