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刘桓:《无敄鼎、般甗铭文新释》,《文史》2003年第2辑。 (62)裘锡圭:《古文字论集》,第63页,中华书局,1992年。 (63)本文中我们用“朿”字代替“亚”中的字形。 (64)参见朱凤瀚:《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复合氏名》,《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65)胡悦谦:《安徽省宿县出土两件铜乐器》,《文物》1964年第7期。 (66)郭沫若:《曾子斿鼎、無者俞钲及其它》,《文物》1964年第9期。 (6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增订本),第71页,中华书局,1990年。 (68)同(44)。 (69)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第37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70)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第50~59页,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附册,1965年。 (71)郭沫若:《卜辞通纂》,见《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二卷,第462页,科学出版社,1982年。 (7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301页,中华书局,1988年。 (73)同(71)。 (74)郑杰祥:《商代地理概论》,第33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75)邓少琴、温少峰:《论帝乙征人方是用兵江汉》,《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4期。 (76)同(60)b。 (77)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417~418页,中华书局,1979年。 (78)李学勤:《殷代地理简论》,第55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 (7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第214页,齐鲁书社,1982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