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本传中提及的八部著作。虽然已经全部亡佚,却说明萧吉学问所涉猎,除阴阳五行外,还包括了兵法、相学(相人、相手板、相宅、相墓)、音律、医药等广阔的范围,本传赞其为“博学多通,尤精阴阳算术”之人,确非妄语。另外,《宋志》兵部,有“《孙子》三卷,萧吉注”(原注:“或题曹萧注”);《通志略·艺文略》兵家,有“《孙子兵法》一卷,萧吉注”;《艺文略》五行类,有“《洪范五行消息诀》一卷,萧吉撰”,等,未见传世。顺便指出,萧吉虽懂兵法,但是否曾注《孙子》,则无确证。 萧吉最重要的著作当然就是《五行大义》。但该书未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和《文献通考》,却以“《五行记》”之另名,见之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中:《宋史·艺文志》正式称为《五行大义》(《宋志》五行部著录时作者为“萧古”。按:“古”当为“吉”之笔误)。这似乎说明《五行大义》具有未定稿的性质,当时并未确定正式的书名,流传的范围也相当有限,以至于643 年李延寿撰《北史》、656年魏徵等撰《隋书》时, 尚不知(或忽略了)萧吉著有此书。另外,该书未定稿的性质,在目录的用语上也表现出来。如: 第一,释名,就此分为二段 第三,论数,就此分为五段 第四,论相生,就此分为三段 第六,论相杂,就此分为三段 第十四,论杂配,就此分为六段 第二十三,论诸人,就此分为二段 第二十四,论禽虫,就此分为二段 “就此分为”几段云云,显然不应在一部已经完成的正式著作的目录上出现。据此,笔者判断今本《五行大义》是一部尚未最后写定的“未定稿”。 《五行大义》一书在唐、宋时曾在一定范围内流传过。《旧唐志》、《新唐志》著录了“萧吉《五行记》五卷”,即是其证。《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天福五年至开运二年间(940~945);《新唐志》成书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此《五行记》无疑就是《五行大义》。《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四”,会昌二年(842)正月, 检校左仆射太常卿王起、广文博士卢就等献议: 伏惟九宫所称之神,即太一、摄提、轩辕、招摇、天符、青龙、咸池、太阴、天一者也。谨按《黄帝九宫经》及萧嵩《五行大义》,一宫,其神太一,其星天蓬。…… 此文又见王溥《唐会要》卷十“九宫坛”条。 萧嵩,或为“萧吉”之笔误。据《旧唐书》卷九九本传,萧嵩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女亲家,因大破吐蕃,官拜河西节度使,兼任中书令,加集贤殿学士知院士,兼修国史,进位金紫光禄大夫,与萧吉的身份完全不同。并且辈份也不对。按《开沙萧氏族谱》的世系记录,萧吉是萧何第二十八世孙,萧嵩则是第三十三世孙,尚在萧吉六世以下。王应麟编《玉海》时就纠正了这一笔误。卷六二《黄帝九宫经》条: 《隋志》一卷(又三卷)。《唐会要》会昌二年,王起等奏,案《黄帝九宫经》及萧吉《五行大义》。 以上关于“九宫”的引文散见于今本《五行大义》卷五“第二十论诸神”一节。 北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二二“时序部七”,夏中: 《五行大义论》曰:未者,昧也。阴气已长,万物稍衰,其体暖昧於未。又时物向成,皆有气味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