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见于今本《五行大义》卷一“第一释名”之二,“论支干名”。其文为: 未者,昧也。阴气已长,万物稍衰,体暖昧也,故曰:“暧昧於未”。《三礼义宗》云:“时物向成,皆有气味”。 《太平御览》卷二二“时序部七”,夏中: 《五行体性论》云:土在四时之中,处季夏之末,阳衰阴长。居位之中,总於四德(谓金、木、水、火),积尘成实。气则有间,故水或成实,所能持也。故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 又曰:土苞四德,故其体兼虚实也。 引文见于今本《五行大义》卷一“第二辨体性”: 土在四时之中,处季夏之末,阳衰阴长。居位之中,总於四行,积尘成实。积则有间,有间故含容,成实固能持。故土以含散持实为体,稼穑为性。 土苞四德,故其体能兼虚实。 《太平御览》卷二五“时序部十”,立秋: 《五行休王论》曰:立秋,坤王兑相,乾胎坎没,艮死震囚,巽废离休。 《太平御览》卷二八“时序部十三”,立冬: 《五行休王论》曰:立冬,乾王坎相,艮胎震没,巽死离囚,坤废兑休。 两段引文均见于今本《五行大义》卷二“第四论相生”之三,“论四时休王”。 《太平御览》所引《五行大义论》,可能就是《五行大义》在宋代的一个流行本;与今本字句虽略有差异,但应即为萧吉所著之同一书。这也说明《五行大义》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平御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尚流传于一定范围之内。同时, 这个版本也可能就是元朝脱脱、阿鲁图等人于1343~1345年间修撰《宋志》时著录的那个本子。但稍早于脱脱等的马端临在元代中期编著《文献通考》时(马氏自序完成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却未提到《五行大义》,则说明原书已经在983年以后散佚。《宋志》的著录仅是存其书目而已。 《宋志》的著录是中国正史中对该书的最后一次著录。在这之后,《五行大义》就从中国藏书家的藏书目录上消失了;一直到清嘉庆九年(1804),才由德清许宗彦根据日本林述斋《佚存丛书》所收之《五行大义》翻刻回来。一个亡佚、复归的间隔,竟长达460年!不过, 湮逝的岁月也成就了《五行大义》的特殊地位:书中引用的文献许多已成佚书,引用的语句许多已成佚文。萧吉无意中为中国传统文化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李约瑟(Joseph Needham)指出: 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的书籍,是594 年萧吉所写的献给隋朝皇帝的《五行大义》。这本书讨论的科学问题比后来的任何著作都更多,而讨论的算命都更少。(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75页。) 除了几处史实上的失察应加以纠正以外(如《五行大义》的成书年代非594年;该书不避隋皇名讳,亦见并非进呈御览之书), 李约瑟视此书为“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的书籍”,实为不移之论。该书不仅是隋以前传统五行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研究中国整部五行思想发展历程的必读之书。据萧吉《五行大义序》称,为著此书,他“博采经纬,搜穷简牒”,下了极大的功夫。中村璋八编订《五行大义》引用文献一览,(注:《五行大义的基础性研究》第一章,41~54页。明德出版社,1976年。)其中: 经部:《周易》类14种,《尚书》类6种,《诗经》类6种,《礼》类12种,《乐》类3种,《春秋》类5种,《孝经》类2种, 《论语》类5种,谶纬类28种,经解类6种,小学类13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