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萧吉与《五行大义》(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钱杭 参加讨论

据《故宫善本书目》,《宛委别藏》160 种藏于养心殿(目二函,书百函,共160种,其中由阮元所进者157种,与诸家所记不符,疑中有亡佚);但民国二十四年(1935)故宫博物院编辑、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选印宛委别藏》40种时,因《五行大义》一书已有嘉庆本等刊本传世,故未收入。(注:《选印宛委别藏缘起》:“嘉庆迄今百余年,原进诸书什刊七八,故宫博物院择其未刊者四十……”。)1988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按原目录影印《宛委别藏》120册, 收《五行大义》于第70册。经笔者对勘,宛委别藏本与佚存本完全一致;未作任何校勘,因而不应视为一个独立的版本。当然,在考察《五行大义》在中国的流传过程时,阮元以其文坛权威的崇隆地位对《五行大义》所作的积极引介,还是很有意义的。在他的鼓吹下,《五行大义》的影响迅速扩大。与许宗彦、阮元同时的孙星衍“尤好斯学”,已藏有《五行大义》;(注:《孙氏祠堂书目》内编卷三“五行术数部”,有“《五行大义》五卷”。光绪九年,1883年,李氏木犀轩重雕,陶濬宣署。据许宗彦嘉庆本叙跋,孙星衍“尤好斯学”,所藏《五行大义》应为佚存本。)《续古文苑》卷十一“序上”,则将“隋萧吉《五行大义序》(日本国本)”作为古文范本予以郑重推荐。(注:《续古文苑》二十卷,嘉庆十七年,1812年,冶城山馆藏版。)
    嘉庆十八年(1813),歙县鲍廷博编辑《知不足斋丛书》,收《五行大义》于第二十六集(略称“知不足本”)。这是嘉庆本问世以来中国第二次正式刊刻印行《五行大义》。鲍氏作短跋于书后:
    隋萧吉《五行大义》失传已久。近德清许氏得自日本《佚存丛书》中,既校而刊之矣,惜传之不广。因重寿梓,以公同好云。
    另据严一萍《百部丛书·影印说明》称:“知不足覆刊佚存而加校订”,可知知不足本所用的底本还是佚存本。其版本的进步,体现在对底本又进行了一次修改,共比嘉庆本多了24处。由于《知不足斋丛书》印行数量很大,《五行大义》对学术界,特别是对清代和近代的文献考据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除前引陈乔枞《齐诗翼氏学疏证》、孙诒让《札迻》外,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赵在翰《七纬》、黄奭《黄氏逸书考》、陈立《白虎通疏证》、王先谦《汉书补注》、汪宗沂《太公兵法逸文》、刘家立《淮南内篇》等,也都先后引用了《五行大义》。
    光绪八年(1882),日本《佚存丛书》在上海由黄氏出版木活字排印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盛宣怀选辑编印《常州先哲遗书》,在第一辑子部中再次收入《五行大义》(略称“常州本”)。盛氏跋称:
    《五行大义》五卷,隋萧吉撰。……此书不见于《隋·经籍志》、《新唐·艺文志》,惟《旧唐·经籍志》五行类有“萧吉《五行记》五卷”,当即此书,但名小异。……《四库》未著录,阮文达从日本《佚存丛书》录出进呈,知不足斋又刻之,外间稍稍传布。
    盛氏读书不细,《新唐志》“五行类”明明有“萧吉《五行记》五卷”。同时,在述及版本源流时只提《宛委别藏》和稍后的知不足本,而未称及此前建有首创之功的嘉庆本,也是一个不应有的疏忽。常州本所用底本即便为佚存本,嘉庆本也显然是其最主要的参校本。许氏改定的成果,常州本全盘吸纳;不同于嘉庆本之处,全书正文共51处。当然,这并不是否认常州本确实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它的一些修改颇具眼光。
    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日本宽政至文化年间印本《佚存丛书》,未作任何校勘。(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据上海涵芬楼刊本影印者,亦为此本,并非《佚存丛书》1799年初刻本。)民国二十八年(1939),商务印书馆出版铅字排印本《丛书集成初编》,又收入《五行大义》(略称“集成本”)。出版说明指出了集成本所使用的底本:
    本馆《丛书集成初编》所选《佚存丛书》及《知不足斋丛书》皆收有此书。知不足本重刊佚存,故据佚存本排印。
    据笔者在校勘过程中的统计,集成本不同于嘉庆本、知不足本和常州本共40处。集成本的最大贡献是对《五行大义》作了比较精确的句读,从而使《五行大义》初步具备了现代定本的某些形式。本次整理、标点也参考了集成本的句读。刘永明主编《增补四库未收术数类古籍大全》第十集第五册,(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亦收入了集成本《五行大义》。
    自日本《佚存丛书》传入中国以后,共产生了上述四个《五行大义》版本(宛委别藏本未形成独立的版本,故不计)。各版所用底本均为佚存本,嘉庆本则是后三个版本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参校本。在无任何一种日本早期抄本可供比较的情况下,各中国刊本能达到那样的水准,许多涉及基本文意的校勘,竟与最古老的元弘本、天文本相合,实属不易。
    
    笔者于1995年至1998年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原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图书馆影印佚存本5册; (注:《佚存丛书》宽政十一年初刻本第一帙,原编号为命、将、辞、国、非。)又在奈良府天理市天理大学图书馆影印了吉田文库所藏之天文本。这两个版本在《五行大义》的流传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前者是联结日本元弘本系统与中国各刊本的关节点;而后者则是不同于日本元弘本系统的另一系统,是进行参校、对勘的主要文本。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