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类书繁盛,既有官修的大型大类书,又有私修的中小型类书;既有百科性质的类书,又有专题性质的类书。同时,宋代还出现了专以辑资料见长的编著,在历史文献学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官修类书 北宋太宗和真宗两朝,共修了三部大类书,这就是《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 《太平广记》五百卷、《太平御览》一千卷,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同时下诏修撰二书。参与其事的有翰林学士李昉、扈蒙,左补阙知制诰李穆,太子少詹事汤悦,以及徐铉、张洎、李克勤、宋白、陈鄂、徐用宾、吴淑、舒雅、吕文仲、阮思道等十四人。当时明确下诏说:“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分门编为一千卷;又野史、传记、小说,杂编为五百卷。”(王应麟《玉海》卷五十四)专收野史、传记、小说的五百卷,于次年八月修成,这就是《太平广记》,是宋修三大类书最早完成的一部。 这部书共分神仙、报应、知人、贡举、杂传记、杂录等九十二类。这些类,有的直接列所收事目,如《神仙》一,就直接列了老子、木公、广成子、黄安、孟岐五条事目;有的则先列子目,再列事目,如《妇人》二、三、四,就顺次列有贤妇、才妇、美妇人、妒妇、妓女等五个子目,每个子目下再列事目。每条事目都征录原文,并注明出处。如上列《神仙》一诸条,就分别出自《神仙传》、《神仙传拾遗》和《洞宾记》三书。 本书书前列有一个《太平广记引用书目》,共列所引图书三百四十三种。但这个数字并不准确,据统计,书目列了而没有引用的书有十五种;书目未列,而实际引用的书共一百四十七种。这就是说,《太平广记》实际征引宋及宋以前的稗官小说凡四百七十五种。这些书,现在半数以上都亡佚了,仅从这一点看,这部书在今天的价值也便很清楚了。 本书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八月上奏之后,“六年,诏令镂版”。(《玉海》卷五十四)但王应麟接着加注说:“《广记》镂本颁天下,言者以为非学者所急,收墨板藏太清楼。”因而其流传受到了影响。不过,由于该书所收都是古代的稗官小说,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特别是颇受民间艺人的青睐,尤其是那些“说话人”,多“幼习《太平广记》“。(罗烨《醉翁谈录》)北宋末年,蔡蕃节取《太平广记》,编成了《鹿革事类》和《文类》各三十卷,这可说是《太平广记》最早的节编本。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有《京本太平广记》,都足以说明,尽管这部书的书版在印完第一批后即被束之高阁,但由于这部书有广泛的读者,其书仍广为流传。 与《太平广记》同时修撰的《太平御览》,初名《太平总类》。太平兴国八年(984)书成之后,太宗“令日进三卷,朕当亲览焉”,(引文见《玉海》卷五十四)故下诏说:“史馆新纂《太平总类》一千卷,包括群书,指掌千古,颇资乙夜之览,何止名山之藏?用锡嘉称,以传来裔,可改名《太平御览》。”(同上) 《太平御览》从天、地、皇王到菜、香、药、百卉,共分五十四部,每部又分若干子目。如天部,即分有元气、太易、太初、太始乃至四时、闰、岁、岁除等四十七个子目。据统计,《太平御览》全书共有四千五百五十八个子目,每个子目之下,再按时间先后,顺次征引有关资料。如天部“太始”条,就顺次征引了《易·乾凿度》、《帝王世纪》、《楚辞·天问》(包括王逸注)、张衡《玄图》和阮籍《大人先生传》。这些资料,既注明了出处,又大多是原文,较少省改,已具备了资料工具书性质,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太平御览》共引书一千六百九十种,如果加上所引诗、赋,则是二千八百多种,而这些书十之七八现在都已亡佚了。如有关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著述《范子计然》和《氾胜之书》,皆早于《齐民要求》好几百年,但《范》、《氾》二书皆已失传,仅赖《太平御览》的征引,才保存了部分佚文,使我们尚可窥见其书的一斑。再如崔鸿《十六国春秋》,不见司马光征引,说明司马氏并未见过这部书,而本书则征引了四百八十多条,使我们能对这部久佚的史书大致有所了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