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11)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抗日战争研究》 杨奎松 参加讨论

占领百灵庙后,一连几天得不到下一步进攻行动的指令,傅作义深感困惑,接连电催蒋、阎,询问结果。但蒋介石对阎锡山亦无可如何,只能暗自在日记中痛斥“阎锡山怕牺牲,不愿进攻商都,只想人危己安,嫁祸于宋哲元,而又惜战争之名,来索大宗款项六百万元,其心究何若?”(注:《困勉记》第39册,1936年11月26日条。)而在公开场合,他却不能对这种地方实力派领袖有所指责。蒋在27日给陈诚的电报中也只能表示自己所想所急,一切都是为了阎锡山等人的切身利益着想,还要表示毫无强人所难之意。其电曰:“中所希望者在求晋绥安全而已,如商都匪剿与南壕堑之匪若不扫除,窃恐绥东不能安全,即其飞机扰乱亦无法制止。至于外交问题,自当作整个打算,但中料定我军进占商都决无问题,即进占张北,此时倭寇亦决不敢正式启衅。现其政府与昨日雨宫(日本驻华武官-引者注)等屡此之声明,可以知之。以此种声明即可为外交有力之根据,决非寻常普通之谈话可比也。且为外交全盘计,更当收回张北为有利也。明轩(即宋哲元-引者注)自无问题,贵严到平,已与之切商,以收回察北必仍交还明轩也。如伯公等以为此时各方准备未完,应须慎重计议,其理由自属正当。请兄与伯公商决后电告为要。”(注:《蒋委员长致陈诚十一月感电》,同前引,蒋中正档案,革命文献拓影,统一时期,华北局势与对日交涉(上),第294-295页。)
    就在蒋介石已表示尊重阎锡山等人意见的同时,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国防部公开发表谈话威胁说“内蒙战事如危及满洲国或共党危及中国,将采取适当步骤以自卫。”对此,蒋的态度依旧表示怀疑。他一面表示尊重阎锡山等人意见,一面仍强调日军不过空话威胁,不敢对我开战。夺取商都、南壕堑,对整个晋绥,特别是对绥远的安全将有极大利益。对此,阎锡山和徐永昌的态度也很坦率,即“余意为不惜与日实时开战,或决其必与我开战,则可。不然仍以忍耐为上策。盖共党方张肘腋间,我力量不充,工事太差,统一亦未至表里,相信万一失利,国家殊有不堪设想者”。(注:《徐永昌日记》第3册,第500页。)为证明自己的担心不虚,阎锡山还向蒋通报了他得到的关东军正在增援商都的消息。称“据报某方军队约三千人携有坦克车二十余辆,飞机三十余架经过多伦多,向商都增加,日内即可到达”。(注:《阳曲阎锡山致洛阳蒋》(1936年11月29日),同前引,蒋中正档案,特交档案,日寇侵略之五,25041316。)
    鉴于此,蒋介石也只好委曲求全了。其29日复电称:“对于此时政略若对察北问题我方已有可进可退之余地,攻守皆可自如,至在外交立场言,当以收回察北为有利也。惟以顾虑引起敌方整个之战争,则准备当须待时,弟意以后战略之攻守当决之于兄,而政略之成败则由弟负其责也。但无论如何,惟须速决为盼。”(注:《中正致太原阎副委员长电》(1936年11月29日),同前引,蒋中正档案,特交档案一般资料,251320。)当然,蒋内心里还是相信这时是千载一时之机,即使日本关东军有心干涉,亦需相当时日,若能即时进攻商都与南壕堑,渐次收复张北各县,不仅对晋绥安全有益,且于外交利益特大。但是,即然蒋已明确表示绥远军事上的战略部署交由阎锡山来决定,阎自然也就懒得多费口舌了。他对蒋的这种看法只是支吾其词,再不做正面回应。阎锡山态度如此,蒋介石亦无法可想。绥远抗战因此如流星掠空,一闪即逝。整个战役中值得提及的,虽还有红格尔图的抵抗以及大庙之乘势占领,但真正产生影响并具有军事价值者,实仅傅作义部袭取百灵庙一战而已。
    12月2日,虽然百灵庙争夺战一度大规模展开,但注意到张学良要求援绥抗日,东北军内部不稳,西北剿共将陷停顿,蒋介石也就乘势改换了方针,据说是:“一、亲自驻陕督剿残匪。二、对倭缓和进行交涉。”(注:同前引,蒋中正档案,文物图书--事略稿本,1936年12月2日条。)其对绥远战役的主导权,已经完全放给了阎锡山。而他自己则把重心转到了西安方面和剿共战争上去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此去却引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重大事变。绥远的战事,也受到此一事变的影响,意外地停止下来。(注:西安事变发生第三天,即12月15日,德王、李守信、王英等伪蒙军首脑召开会议,以谴责张学良囚禁蒋介石为由,发表了停战通电。其对绥远傅作义部的进攻遂告停止,绥远战役亦因而中止。森久男前引书,第147页。)
    综合上述史实,不难了解,绥远抗战就其主要作战而言,其实并无中央军直接参预。但此一抗战从始至终都是在蒋的主导之下进行的。如果按照蒋的打法,绥远抗战应有更大的战绩。无奈晋绥由阎锡山管辖和指挥,阎锡山以及多数山西军政要员的态度,却极度担心对伪蒙军主动出击,可能惹恼日本关东军,引来灭顶之灾。绥远抗战中途停止,未能达到蒋预想的结果,既非张学良东北军内部不稳的影响,也非简单地因为关东军11月27日夜一纸声明的恐吓。它很大程度上是主帅与前线司令官意见冲突,调和不下,而蒋尚无力左右地方实力派的一种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