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蒋介石与1936年绥远抗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抗日战争研究》 杨奎松 参加讨论

蒋介石还在华北事变之际,就已经注意到日本有西进之势。但他当时估计,日军西进的主要目的,在造成对苏联合围的态势,以应对苏作战之需。因此,最初蒋对绥远防御问题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注:蒋介石至2月下旬始开始重视晋绥防务,但军费亦仅增至每月30万,工事费连同山西在内允拨150万,争取添至200万。但事实上这一许诺到7月仍未实现。转见《徐永昌日记》,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第3册,第376页;《赵丕廉致太原阎主任电》(1936年7月3日),台北“国史馆”藏,阎锡山档案,0392.42/2234.1,第1689-1690页。)他相信,以绥远的地理条件和军队的布防,守难攻易,如果真有日军来攻,几乎没有全面坚守之可能。因而他明确告诉对晋绥负有守土之责的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说:“绥远守弃方针,弟意小敌来扰,则迎头歼灭之;若其大敌正式来攻,则扼要据守,并择最重要几个据点固守之,如能固守三个月之时间,则事无不成。故绥远不可全部放弃,亦不宜处处设防。”(注:《蒋委员长致阎锡山一月漾电》,同前引,蒋中正档案,革命文献拓影,统一时期,第25册--华北局势与对日交涉上(2),第235页。)蒋所以相信只要扼要固守三个月“则事无不成”,就是估计日军西进的目的,绝不是因为这块土地具有怎样重要的价值,日军的主要目标其实还是为了夺取外蒙,并对付苏联。故蒋深信,苏联绝不会无动于衷。在蒋看来,“倭势西进愈力,则俄取攻势亦愈速”。3月29日苏联与外蒙签订互助条约,更印证了他的观察。他因此甚至开始考虑如何设法从日苏冲突中获取实际利益,即就势向日本要回东北主权的问题了。蒋的计划是:“俄蒙协议宣布之日,实即倭俄战局完成之时。俄之狡诈疑忌,倭之狭隘横暴,决不能长此隐忍而不破裂也。”一旦日苏关系破裂,“如倭能还我满洲之权,则先与商谈对俄协议,此为最大之希望;其次,则取消塘沽协议,与冀东察北战区,则允其资源之接济,不然概作为悬案。”(注:同上引,《困勉记》1936年3月31日,5月9日条。)
    但是,蒋介石对日伪西侵意图和日苏战争前景之估计,始终未能得到事实的印证。相反,注意到日苏形势“始急终缓”,德王意公然召集“蒙古建国会议”,以后又受到6月初爆发的两广事变的刺激,发现深处日本威逼之下的冀鲁守将宋哲元、韩复榘等也或明或暗地在与两广反蒋派相应和,蒋不能不担心华北诸省有脱离中央的严重危险。其对绥远的方针明显地开始强硬起来。
    5月26日,蒋介石公开任命陈诚为晋陕甘绥边区剿匪总指挥,意在加强中央对整个西北地区的控制。蒋同时明确要求阎锡山调遣兵力对整个包绥地区增兵布防。他为此致电阎锡山,说明此举对山西安危之利害。电称:“弟意于此省府改组以及四省边区名义发表时,一面应对包绥从速增兵布防,以示决心,则彼必不敢轻窥绥远,至少亦有交涉之地位。否则,彼必待我布置未完,即向绥急进。万一包绥动摇,则晋失屏蔽,虽有天险,亦无以为计。预请当机立断,迅即增防。”(注:《蒋中正致太原阎主任电》(1936年5月27日),同前引,蒋中正档案,特交档案,一般资料250371。)
    蒋此番布置,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内蒙德王独立,为时间问题,果不能设法消弭乎?冀鲁叛变,图谋脱离中央,将成事实,或可及时消弭乎?”(注:《困勉记》1936年6月29日条。)显然,对日苏战争的期待,渐渐不再置于其对绥远守弃策略的中心了。他意识到,绥远与冀鲁,两者其实是互为作用,同等重要。德王若盘踞绥察,宣告独立,冀鲁之地位以及整个军心民心,亦必彻底动摇。问题是,山西刚刚在中央军的协助下,才将由陕北渡河东进的红军击退,不仅余悸未了,而且相当兵力不能不向西防御。受此实际情况的影响,阎锡山深感兵力不足。与众将领反复商量的结果,仍“以为如此增兵绥远,使山西空虚,非固根本计也”。(注:《徐永昌日记》第3册,第433页。)故虽获蒋电,阎锡山方面却迟迟不能有所决定。
    至7月间,因伪蒙军进犯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央许诺之防务拨款迟迟不见踪影,原增援山西的中央军关麟征等部也因两广事变南调离境,晋绥两省顿感兵力捉襟见肘,故阎锡山和绥远省主席傅作义这时频频向蒋告急,担心“伪蒙图绥”,“恐短期间内有卒然发动之可能”。(注:《阎锡山上南京蒋委员长长密元电》(1936年7月13日);《绥远傅主席简密删酉电》,1936年7月15日,前引阎锡山档案,0392.42/2234.1,第1693-1695页。)但蒋这时因应付两广事变,分兵无术,难以驰援晋绥,不得不密电阎锡山,要其克服困难,火速增援傅作义。他在电报中苦口婆心,反复说明要避战必先迎战的道理。称:“对绥部署,弟以为必须速在第一线多置兵力,一以示我决心,一以使其不敢轻犯,万不可作势防御,错视对方犯绥之战略也。”“此时应敌必须深测其惟一心理,即彼不敢牺牲一语是也。如要有牺牲代价,则彼必不为。故我要避免牺牲,当先示其牺牲之决心”。“若前方只用稀小兵力示弱于人,则此非避战之道,实为引倭来犯,无异衅由我启也。”况且,“如我有备,万一彼果来犯,只要我前方能沉着应战,吾料其不到数日,彼必知难而退,借口于伪军无理冲突而非其倭军之本意。此乃必然之结果。万望吾兄从速决心增加绥防五师之兵力,则战可必免”。蒋甚至告诉阎锡山说,如山西再不从速大量增兵绥远,“下月中绥远必非我有,而晋亦不保矣”。(注:《蒋委员长致阎锡山七月世电》,同前引,蒋中正档案,革命文献拓影,统一时期,第25册--华北局势与对日交涉上(2),第242-24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