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独立评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之一)(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张太原 参加讨论

相对来说,自由主义者更注重“求同”,胡适在回应中共的批评时说:“我们只要指出这十一条并无和我们的政治主张绝对不相容的地方……我们并不菲薄你们的理想的主张,你们也不必菲薄我们的最低限度的主张。如果我们的最低限度做不到时,你们的理想主张也决不能实现”(注:胡适:《这一周》,《努力周报》第10期(1922年7月9日)。)。这似乎要约定“你们”和“我们”互不干涉地去共同“努力”。然而,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约定”却明确地不予认同,表示:“我们却很菲薄你们的最低限度的主张,而尤其信依着你们最不努力的方法,你们最低限度是永远做不到的。至我们的主张,只有用政治争斗的革命手段才能达实现,我们殊不愿上你们无革命精神的大当。”(注:周恩来:《评胡适的“努力”》,《少年》第6号(1922年12月),第15-19页。)这里的“我们”与“你们”也最能体现双方态度的差异。
    罗志田认为,中共在《二大宣言》中表示“愿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联合起来,做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即是对胡适“约定”的“正面回应”(注: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0页。)。这一说法似有待进一步证实。就当时的语境来看,中共由于工人运动的受挫,旨在联合革命的“斗争势力”,因此所谓“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主要是针对国民党而言的,而对于“和平努力”的胡适等“知识阶级”,中共似乎并不怎么看重。倒是胡适对《二大宣言》有“正面的回应”,他在《国际的中国》一文中开篇就说:“中国共产党近来发出一个宣言,大意是说他们现在愿意和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联合起来,做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件事不可不算是一件可喜的事。”同一篇文章里,他还明确地称中国共产党为“我们的朋友”,并“赞成”《向导》周报“标出”的“两个大目标”(注:胡适:《国际的中国》,《努力周报》第22期(1922年10月)。)。
    这种彼此态度的不对等,大概是由于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造成的。陈独秀所代表的“我们”,相信唯物史观为“完全的真理”(注: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72页。),坚持“必以吾辈所主张为绝对之是”(注:转引自欧阳哲生《胡适与陈独秀思想之比较研究》上篇(《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因此,在对自由主义者的态度上,更倾向于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旨在说服。陈独秀就曾说过这样的话:“适之服与不服?”(注:陈独秀:《答适之》,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第175页。);如果说服不了,或进行排斥,或在策略上进行联合,但在信念上是没有对方余地的。而胡适所代表的“我们”,从实验哲学的信念出发,却承认唯物史观包含“部分真理”,并坚持“各行其是,各司其事”;“分工并进,殊途同归”(注:胡适:《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的讨论》,《努力周报》第4期(1922年5月28日)。)。所以,在对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上,更倾向于让对方多一份容忍,旨在寻求谅解。
    不仅如此,自由主义者并不是绝对的反对革命。1921年10月,胡适作了一首《双十节的鬼歌》,其中竟有这样的词句:“大家合起来,赶掉这群狼,推翻这鸟政府;起一个新革命,造一个好政府”(注:胡适:《双十节的鬼歌》,《晨报》1921年10月10日。)。到1922年,他所要造的“好政府”,虽然还是靠和平努力,但他也说:“可改良的,不妨先从改良下手,一点一滴的改良他。太坏了不能改良的,或是恶势力偏不容纳这种一点一滴的改良的,那就有取革命手段的必要了。”(注: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3),第334页。)这说明胡适潜意识里也存有一种“激进”,当“恶势力太坏”或和平努力绝望时,他即使不亲自去参加革命,大概也会对革命寄予几分期望。
    弄清了胡适的实验哲学及对革命的态度,还可理解在1922年出现的这样一种关系:“胡适论政,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可以说,陈炯明事变前后,胡适与苏俄和中共走得相当近……胡适踏足政坛,虽以《努力》为根据,真正涉及时政大事,似乎更加喜欢与李大钊交换意见”(注:桑兵:《陈炯明事变前后的胡适与孙中山》,第86页。)。这里还提示了一个私人关系问题,个人交往对于信念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可能不会有什么政见上的影响,但是对于“温情主义极重”的胡适,很难说不会有影响。从另一方面看,尽管中共在主要致力的现实政治斗争方面,没有把胡适一派划在联合范围之内,但是在思想斗争领域,还是比较看重胡适的作用的。
    1923年7月,陈独秀在《前锋》上撰文,说胡适是真正了解近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人,认为唯物史观派和实验主义派,“在扫荡封建宗法思想的革命战线上,实有联合之必要”,因而提议建立“思想革命上的联合战线”(注:陈独秀:《思想革命上的联合战线》,《寸铁(六)》,《前锋》第1期(1923年7月),第67页。)。对于这一主张,邓中夏曾在《中国青年》上发表文章予以响应,他称胡适等实验主义派为“进步的思想家”、“气味相投趋向相近的生力军”,并说:“我们相信的‘唯物史观’和胡适之先生所信的‘实验主义’结成联合阵线,在现在中国这乌烟瘴气的思想界中不特是必要,而且是应该”。但是,“思想战线的联合”并没有像联合国民党那样,成为整个党的决定。查阅“六大”以前的中共决议及宣言,根本找不到“思想上联合战线”的内容。似乎在个人主张方面也并不是很普遍,难怪邓中夏慨叹,自从陈独秀先生提出“思想革命上的联合战线”之后,许多人“未加以注意,于是乎陈先生这句口号也仿佛像‘耳边风’轻轻地过去了”(注:邓中夏:《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中国青年》第15期(1924年1月),第6-10页。)。这大概是由于在思想领域,旧势力已成了“死老虎”,“早已没有摧残异己的能力了”(注:胡适:《致陈独秀(稿)》,约1925年12月,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67页。),因而也就不怎么需要联合起来去“斗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