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冷战史新研究”: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陈兼/余伟民 参加讨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修正派”(Post-Revisionist School)开始崛起,在充分利 用美国及西方国家解密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后修正派”学者将自己的学术努力首先放 在重建“历史事实”上,并进而指出,冷战的起因,主要在于美苏双方对于对方对外政 策目标的误解。而在冷战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双方的误解又由于国际局势的极端两极对 立以及各自来自国内的压力而不断加深,并进一步导致了双方的过度反应。同“正统派 ”及“修正派”分别将冷战兴起的责任归之于苏美两国的做法不同,大多数“后修正派 ”学者所强调的是,美苏两大国对冷战的发生都负有责任;冷战的发展,则是双方政策 在国际政治发展的实际运作中交互影响的结果(注:关于“后修正派”的一般性概述, 可参见John Lewis Gaddis,The Emerging Post-Revisionist Thesis on the Originsof the Cold War.Diplomatic History,vol.7,no.3(Summer 1983),pp.171-190。盖迪 斯最主要的代表作为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war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莱 夫勒最主要的代表作为A Preponderance of Power:National Security,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and the Cold War.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伦德斯泰德最主要的代表作为The American“Empire”and Other Studies of US Foreign Policy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斯塔克的主要代表作为The Road to Confrontation:American Policy toward China and Korea,1947-1950.Chapel Hill,NC:University Press of North Carolina ,1981。)。
    直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关于冷战史的研究,主要由以上各个学派以及它 们之间的论争所主导。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学派对于冷战起源及进程的阐述和解释 存在着各种分歧,但在方法论这一更为深入的层次上却有着共同点,并因而揭示了冷战 史“旧研究”的一系列基本特点。
    首先,从研究的范畴与手段来看,他们关于冷战历史的研究,几乎完全以美国与西方 国家的资料为依据,实际上往往只是美国外交史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美苏两大国关系研 究的一部分,至多也只能说是美国对外关系史研究的一种延伸。事实上,我们上面所列 举的各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就他们所属学科的定位而言,都是“美国外交史”,而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国际关系史。其次,从研究的视角来说,几乎所有著作都表现 出了一种强烈的“美国中心”倾向。从课题设计,到问题的提出,到资料的搜集及使用 ,再到论述的展开及结论的获取,研究者的关注重心始终是美国。至于冷战中的其他国 际关系行为者--甚至包括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也只不过是因其成为美国政策的对 象和目标才获得学者们的关注。学术研究的这种单边性,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术解释上 的片面性。再次,从研究方法论来看,受到了以摩根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理念及传统 ”的深刻影响。由于对“权力”这一国际关系理论及历史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作出了纯粹 物质性质的定义,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演变的强烈意识形态色彩以及国际对抗中的“制度 性因素”受到了学者们的忽视。在各学派的大多数学者看来,冷战时期决策过程中起决 定性作用的是决策者对于国家“至关重要的安全利益”的考虑,而不是他们在“意识形 态上所作出的肤浅的承诺”(注:在这一大背景下,在有关中国与冷战关系的研究中, 一种强调“中国面临威胁”(China under Threat)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国际 学术界的主导地位。受到这种观点影响的学者一般认为,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的关键在于 搞清中国领导人“基于国家安全而产生的种种考虑”。就构成这些考虑的核心因素而言 ,中国决策者同其他国家决策者并无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无非是国家领土和边界的安全 ,经济发展,以及政治与社会的稳定,等等。参见Melvin Gurtov and Byong-Moo Hwang,China under Threat:The Politics of Strategy and Diplomac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0;又参见Nakajima Mineo,Thomas Robinson,and Jonathan Pollack等学者在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Denis Twitchett and John K.Fairbank(eds.),vols.14 and 15(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and1991)中所著的章节。)。最后,从研究的范畴及个案选择来看,几乎完全集中于高层 政治和重大危机处理,而对同冷战国际关系史发生、发展显然有着密切关系的许多相关 问题,如冷战期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变化,文化因素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对抗的关 系,普通人生活方式的演变,等等,则几乎都被排除在冷战史研究的视野之外。上述种 种因素的结合,造成了冷战史“旧研究”的局限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