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陌上桑》中的“使君”与“五马”(3)
三、论“右”不足以证明刺史“五马” 下面继续讨论刺史驾驷之制。“骖”已辨毕,下面讨论“”的问题。 《续汉书·舆服志》有“中二千石以上右”、“中二千石以上及使者,乃有驾云”的记载,宋人把“右”说成是驷马之外另加的一匹马,以证“五马为太守美称”。近年来王青先生又作新说,他承袭了宋人对“右”的解释,但其不同之处,在于他根据“使君”之称,改太守为刺史,进而提出刺史驾驷,再加一匹“右”即成“五马”,所以那位“使君”是刺史。(36) 显然,如何理解“右”,眼下又成为问题的关键了。本文第一节中对“右”已有初步讨论,而且这还涉及了对“左右”的理解。徐洪火先生把“左右”释为三马,相应地“右”为驾二。专业历史学者本来也是这么看的,本文第一节已有引述。又如劳幹先生:“安车只驾一马,故有二辕,加两骖则为三马,加右则为二马。”(37)其实清人早已表达过这个认识了:“凡所云中二千石以上驾二右者,以右为驾二,非驾二外又有右。”(38)说得非常清楚。 “右”计算在驾数之内,就是两马;计算在驾数之外,则是三马。“左右”的问题与之类似,计算在驾数之内,就是三马;计算在驾数之外,则是五马。本文采用前说,然而我们又看到,有两条涉及“左右”的史料,似乎表明“”在标准驾数之外。这就好比是埋藏的“地雷”,使“排雷”工作成为必要了。 首先是南齐诸王“驾一,左右”记载。请看: 1.《南齐书》卷十七《舆服志》:青盖安车,朱漆班轮,驾一,左右,通车为副,诸王礼行所乘。 2.《续汉书·舆服志上》:皇大子、皇子皆安车。……皇子为王,锡以乘之,故曰王青盖车。皇孙则绿车以从。皆左右,驾三。公、列侯安车,……右。 3.《隋书》卷十《礼仪志五》梁制:皇太子鸾辂,驾三马,左右。 4.《宋书》卷十八《礼志五》汉制:太子、皇子皆安车。……皇子为王,锡以此乘,故曰王青盖车。皆左右驾,五旗,旗九旒,画降龙。皇孙乘绿盖车,亦驾三。魏晋之制,太子及诸王皆驾四。 先看第1条。南齐诸王驾三马,但《南齐书》将之叙作“驾一,左右”,那么“左右”是计在“驾一”之外的。若从此看,“”确实不在驾数之内。然而这个“驾一”十分可疑,参之前朝后代的诸王车驾记录,我怀疑它其实是“驾三”的传抄之讹,“一”应作“三”。 请看第2条《续汉志》,它显示东汉皇子之封王者及皇孙,“皆左右,驾三”;至于公、列侯的安车只说“右”,省略了驾马之数,然而已能判断公侯是“驾二”的。辅以第4条《宋志》对汉制的追述,“左右”也是“驾三”。西汉末被赤眉军所推举的刘盆子,曾“乘王车,驾三马,从数百骑”(39),这辆“王车”,应该就是“左右,驾三”的青盖车。 再看第3条。萧梁皇太子的鸾辂是“驾三马,左右”,诸王显然不会比太子的驾数更多,最多也是驾三马。根据第4条《宋志》最后一句,魏晋太子、诸王的车驾曾一度提高到“驾四”。刘宋太子的“象辂”是“骖驾四马”,沿用晋制,参看前引宋明帝时的刘休仁之议。可见齐梁时的太子与诸王车驾,放弃了魏晋与刘宋的驷马之制,恢复为汉朝的“左右,驾三”了。那么第一、东汉及齐梁的诸王应该“驾三”,《南齐志》的“驾一”明显有误,应订正为“驾三”;第二、“左右”计在三马之内,进而“右”仍是二马,而非三马。 随后再看《魏书》所记北魏后妃车驾,其中对“金根车”、“左右”及“右”的叙述,也可能造成误解。请看: 1.《魏书》卷一○八《礼志四》北魏中期车制:金根车,羽葆,旒,画辀轮,华首,彩轩交落,左右。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庙,籍田先蚕,则乘之。长公主、大贵[人]、公主、封君、诸王妃皆得乘,但右而已。 2.《后汉书·舆服志上》:太皇太后、皇太后,皆御金根。……非法驾,则乘紫罽车,……左右,驾三马。长公主赤罽车,大贵人、贵人、公主、王妃、封君油画车,大贵人加节画辀,皆右而已。 3.《魏书》卷一○八《礼志四》魏明帝熙平元年(516年)太学博士王延业议:……汉承秦制,御为乘舆。太皇太后、皇太后皆御金根车,加交络、帷裳;非法驾,则乘紫罽车,……左右,驾三马。……以为宜依汉晋,法驾,则御金根车,驾四马,加交络帷裳;御云母车,驾四马,以亲桑;其非法驾,则御紫罽车,驾三马;小驾则御安车,驾三马,以助祭;小行则御绀罽车,驾三马,以哭公主、王妃、公侯夫人;宫中出入,则御画扇辇车。……又金根及云母,驾马或三或六,访之经礼,无驾六之文。今之乘舆,又皆驾四,义符古典,宜仍驾四。其余小驾,宜从驾三(40)。 4.《魏书》卷一○八《礼志四》北魏初期车制:马辇,重级,其饰皆如之。缋漆直辀六,左右驾。天子籍田、小祀时,则乘之。……马辇,天子三驾所乘,或为副乘。 由第1条所见,北魏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的金根车是“左右”。我们知道金根车用六马或四马,其驾马照例是偶数。如果此车的“左右”是六马,那么后文的长公主、大贵人、公主、封君、诸王妃之“右”就是五马;如果此车的“左右”是四马,那么后文的长公主、大贵人、公主、封君、诸王妃之“右”就是三马。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跟我们的“左右是三马”和“右是二马”的论点相左。 不过《魏书·礼志》的这段文字,我认为存在着重大舛误。若原文照读,则此金根车不但太皇太后、皇太后乘坐,而且连“长公主、大贵[人]、公主、封君、诸王妃皆得乘”了。可是,长公主以下也能乘金根车吗?岂有此理?虽然确有学人不加辨析即采用其说,但我们仍认为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据《魏书·礼志》,北魏初年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助祭郊庙所乘,原是一种自出心裁的“乾象辇”,不是金根车。所以第1条所记后妃车驾,应是北魏中期制度,而且应是模仿汉制而来的。据第2条《续汉志》,东汉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法驾是金根车。由于皇帝的金根车驾六,可以判断太皇太后、皇太后的金根车驾驷。她们的日常用车,则是紫罽车,“左右,驾三马”。长公主等人的赤罽车、油画车依次而降,用“右”,即“驾二”。第1条《魏书·礼志》所记,其实是取法于东汉这个制度的。 再看第3条,这是北魏后期熙平年间的太学博士王延业之议,主要为灵太后的车驾而发。王延业主张皇太后“宜依汉晋:法驾,则御金根车,驾四马”,这可以反证东汉太皇太后、皇太后的金根车驾驷。王延业认为皇太后在“非法驾”时应使用紫罽车、安车及绀罽车,这三车皆“驾三马”。那么“驾三马”的是车与安车,而不是金根车。据此我们判断,第1条《魏书·礼志》在叙述北魏后妃车驾时,节略过甚并发生了错乱,漏去了车、安车,从而在字面上造成了金根车与车、安车的混淆。这里的“左右”,本指太皇太后、皇太后的车、安车,而不是她们的金根车;“长公主、大贵[人]、公主、封君、诸王妃皆得乘”的,也是其车或安车,而不是金根车。所以这里存在着重大舛误,读者应加注意。太皇太后、皇太后连金根车也只能驾驷,则其车、安车的“左右”,最多只能驾三马,不可能在三马之外另有两匹马,否则就超过金根车的驾马之数了。 第4条《魏书·礼志》,记述了北魏前期的一种自出心裁的“马辇”。《志》先说此车“左右驾”,又说这种车是“天子三驾所乘”,这又证明了北魏之“左右”就是“三驾”,与汉魏南朝并无不同。进而反过来这又能旁证,前引《南齐书·舆服志》中的“驾一,左右”,确系“驾三,左右”,之讹。由“驾六”、“驾四”之辞,可知所谓“驾”指的是全部马数。“左右”既然计在“三马”之内,则“右”必为“驾二”。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