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陌上桑》中的“使君”与“五马”(8)
六、被忽略了的可能性:一名低级使者 前一节的考察显示,东汉的刺史车队应在7车10马以上,亦即高于“五马”一倍以上。“五马”若不是刺史的车队,那么其车主是什么人呢?我认为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其车主是一位低级使者。 所谓的“低级”,是指其官秩或其所承担的使命,还够不上使用大小使车。赘言之,“低级”有之,或就其官秩高低而言,或就其使命轻重而言,或二者兼而有之。 今之所谓“使者”,多指代表一方而向另一方传达意思的人。但汉代不同,凡是奉命任事的人,都称“使者”。帝制前期的国家行政还没像后代那样高度成熟,其时仍有大量随机、临时事宜,是采用“遣使”方式来处理的。汉帝国地广人众、庶事丛脞,奔行于道路、为特定使命而出差办事的使者,形形色色,还经常出现“使者相望于道”的景象。如廖伯源先生的概括:“自丞相以下各级官员,至公卿府之掾史小吏,及宫廷官员如大夫、博士、郎吏、尚书、谒者、黄门等,甚至地方官吏,莫不可为使者。”(64)几乎什么官儿都可以当使者,甚至没官儿的人也能当使者。今天属于本职之内的出差,历史前期却往往采用“遣使”形式;使者可能来自相关职能部门,也有大量另行委任的情况。 诸大夫、谒者、郎官等散官,是使者的主要人选。因为没有日常行政职事,承担随机事务,就成了散官们的重要职责。大夫的秩级在六百石以上,谒者、郎官之级别低者,只有比三百石。据廖伯源先生统计,史书所见两汉使者,大夫有87人次,谒者有55人次,郎中有4人次。西汉末郭丹布衣入关、求学长安,发誓“不乘使者车,终不出关”,后来他“征为谏议大夫,持节使归南阳”,“果乘高车出关,如其志焉”。(65)所谓“高车”,就是立乘的大使车。因须立乘,车盖较高,故称“高车”。 史书多录大事,故史书中所见使者大多数级别较高,但这不能掩盖如下事实:数量更大的,实际仍是低级使者。西汉谒者员70人,东汉谒者员30人,所以“皆选仪容端正,任奉使者”(66),出使是其主要职责之一。谒者出使之例,如汉文帝“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汉武帝“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67)汉简所见,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有“侍谒者光持节使下敦煌太守承书从事”(68)。郎官的责任虽是执戟宿卫,但也经常承担临时使命(69)。尽管廖伯源只提供了4个郎官做使者的例子,实际的比例应大得多。又,西汉的丞相、御史掾属,东汉的三公掾属,也经常担任使者。西汉宣帝令“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东汉“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验,然后黜退”(70),即是掾史出使之例。而三公掾史秩级,也不过三百石左右(71)。 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中,能看到大量原官不详的“使者”,可以推断,其中很多就是谒者、郎官及中央官寺的掾史。在居延、敦煌汉简中也能看到众多使者,以及“使君”之称。前引悬泉置汉简《元康四年鸡出入簿》,还记载了用一只鸡招待使者王君之事。根据此《簿》,享受了鸡的过客,还有大司农卒史田卿、丞相史范卿、大司农卒史冯卿等人。这些人出差在外,想来也相当于“使者”,也可以称“使君”的。《东观汉纪》叙述马援先世:“通生宾,宣帝时以郎持节,号‘使君’。使君生仲。”(72)马援的祖父马宾,曾以郎官身份持节出使,由此号称“使君”。足证郎官之出使者,可以称“使君”。 墓葬中的车马出行图上,能看到“郎中时车”及“君为郎中时”、“郎”之类榜题(73)。郎中的职责是为皇帝执戟宿卫、出行骑从,为何又有用车之事呢?他们经常出使,担任使者就要用车,应即原因之一。比如敦煌悬泉置汉简中,有一名叫马仓的郎中,在汉宣帝甘露四年(前50)奉命“使护敦煌郡塞外漕作仓穿渠”,其时他的车驾待遇是“为驾一乘传,载从者一人”。学者分析说:此人“六月二十五日持传上路,七月十八日路过悬泉置,仅用了23天时间。沿途为他驾的是乘传,即四马下足均车,速度比一马、二马的轺车快”(74)。前述马宾以郎官出使,由此而称“使君”;这位马仓也以郎自出使,当然也可以称“使君”了。 对形形色色的过路使者,其途经之处,民众通际他们为“使君”,并不在情理之外。以往的《陌上桑》研究者,对汉朝大地上奔忙着形形色色的使者的情况不甚了了,然而不带成见就应该承认:这些使者也是“五马”、“使君”的不可忽视之选项。 那么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考察这些使者使用传车的情况了。前述那位悬泉置汉简所见郎中马仓,他在出使时居然使用驷马,应是因为事务紧急。这一点很值得注意。因为这就说明使命轻重、事务缓急有异,则使者的车驾有异,从而让人们看到,汉代的官吏用车其实有两种情况:一是按官秩高低而定,一是按使命轻重、事务缓急而定。以往学者辨析“五马”时只论前者、不知后者,这无疑会导致判断的偏失。 《续汉志》称大使车驾驷,小使车驾二。这是等级较高的使车。至于众多低级使者,也许还有一车一马的。在武梁祠画像石上,就有不止一幅的一马四维轺车,其榜题为“汉使者”的。(75)使者未必孤零零一人出行,也可能有人同行或随行。那就不止一车一马了。 对汉代传车,能看到“若干封”、“若干乘传”、“驾若干乘”等几种表述。这里把它们的意义概括如下: 1.传车类型,有轺传、乘传、驰传和置传之别。 2.传车等级,用“若干封×传”表示,“封”是“传信”上的封泥数量。 3.若干辆驷马传车,用“若干乘传”表示。 4.若干辆一马或二马轺车,用“一封或二封轺传,(驾)若干乘”表示。 传车的驾马之数,有驷马、二马、一马三种。一马、二马者称“轺传”,驷马者又依下足、中足、高足之异,而有“乘传”、“驰传”和“置传”三种,其行驶速度依次加快。学者判断郎官马仓的“一乘传”为“驷马下足”,所依据就是这个制度。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