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乐府诗《陌上桑》中的“使君”与“五马”(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 阎步克 参加讨论

那么,两枚“地雷”就全部排除了。现在已能向读者确证:“左右”特指三马,“右”特指二马。东汉的皇太子、诸王,以及太皇太后、皇太后日常也只用三马;官僚虽然有使用驷马的时候,但并没有驷马再加“右”的制度。赘言之,“右”与驷马无关。谢承《后汉书》记,别驾陈茂跟着刺史周敞行部,周敞想用传车载酒,而陈茂随即表示不满,说“使君传车骖载酒非宜也”(42)。这个“骖”是文学修辞,指左右骖,代指驷马传车,而不是说两骖之外另有马。
    那么回到《陌上桑》的“五马”上来。无论如何,史料中只有“左右,驾三”与“右,驾二”,却绝对看不到“驾驷,右”之制。刺史若用了“右”,就不可能是驷马;若用了驷马,就不可能是“右”。更不必说郡守了。所以,用“郡守或刺史驷马加右”来解释“五马”,此路不通。因为:
    1.“中二千石右”其实是“中二千石、二千石右”,不能由此得出“二千石功德加秩中二千石”就增予“右”的推论。因为二千石本来就是“右”。
    2.“左右”与“右”是两个固定的车驾等级,一个是三马,一个是二马。
    3.汉代根本不存在以增加一匹马作为褒奖的制度,“加秩增右”纯系宋人的曲解臆说。
    四、关于傅玄的“驷马立踟蹰”
    虽然用“右”不能证明《陌上桑》之“使君”为刺史,但平心而论,“使君为刺史”的判断本身,还是有一定可能性的。毕竟用“使君”来称呼刺史的情况,史不绝书。问题在于“五马”与刺史的驷马相矛盾,假如《陌上桑》说的是“驷马立踟蹰”,就毫无问题了。这种可能性还真的存在,请看:
    1.西晋傅玄《艳歌行》:使君自南来,驷马立踟蹰。遣吏谢贤女:“岂可同行车。”斯女长跪对:“使君言何殊!使君自有妇,贱妾有鄙夫。天地正厥位,愿君改其图。”(《乐府诗集》二八)
    2.北魏高允《罗敷行》:王侯为之顾,驷马自踟蹰。(《乐府诗集》二八)
    西晋傅玄的拟作《艳歌行》,说的不是“五马立踟蹰”,而是“驷马立踟蹰”。无独有偶,北魏高允的《罗敷行》亦然。傅玄《艳歌行》与《陌上桑》原诗的关系,无疑十分密切。木斋先生甚至推断“曹植和傅玄是《陌》诗最有可能的两位作者”。同时他也注意到了“驷马”与“五马”说法不同,提出“这还需要进一步考索魏晋之际的车驾制度”。(43)
    傅玄为什么转以“驷马”为辞呢?想来至少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傅玄认为“五马”不合制度,官僚根本没有使用五马的,所以他将之改成“驷马”。而改成“驷马”,就意味着他是把“使君”理解为刺史的。使用驷马的刺史在魏晋已由中央派出的“刺举之吏”,发展为地方行政长官,成了政坛的主角了,“使君”之称频频见于史籍。第二种可能,是傅玄所看到的《陌上桑》原作“驷马”,而非“五马”,他只是径承旧文。那么今之所见“五马”是“驷马”之讹,而傅玄所看到的尚是《陌上桑》原文。至于北魏高允为何也使用“驷马”之辞,可能出自上述两个原因之一,也可能是受了傅玄的影响。
    如果上述第二种推断属实,那就跟“刺史驷马”相合了。不过却不能把这种可能性评估得太高。因为,傅玄的拟作对原作改动甚大,比如他略去了“采桑”的情节,女主人公对“使君”的态度变谦卑了。为了他改动的不高明,傅玄屡遭诟病。清人王士祯嘲笑其“呆拙之甚,所谓点金成铁手也”(43),萧涤非先生斥其“改‘罗敷自有夫’为‘贱妾有鄙夫’,尤可憎”(44)。因傅玄对原诗多所改动,则其改“五马”为“驷马”的嫌疑较大,《陌上桑》原作“驷马”的可能性较小。
    而且南北朝文人在运用或化用这个典故时,更多的情况仍是“五马”:
    1.北周王褒《长安道》:采桑逢五马,停车对两童。
    2.陈顾野王《罗敷行》:五马光长陌,千骑络青丝。使君徒遣信,贱妾畏蚕饥。
    3.陈徐伯阳《日出东南隅行》:蚕饥日晚暂生愁,忽逢使君南陌头。五马停珂遣借问,双脸含娇特好羞。
    4.北周王褒《日出东南隅行》:采桑三市路,卖酒七条衢。道逢五马客,夹毂来相趋。(以上分见《乐府诗集》卷二三、卷二八)
    5.梁刘孝威《郡县遇见人织率尔歌妇》:百城交问道,五马共踟蹰。
    6.梁简文帝《杂句春情》:两童夹车问不已,五马城南犹未归。(以上分见《玉台新咏笺注》卷八、卷九。)
    7.北周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五马遥相问,双童来夹车。(倪璠:《庾子山集注》)
    这些诗篇虽然比傅玄的《艳歌行》晚出,但显然有其所据。
    平心而论,因傅玄《艳歌行》、高允《罗敷行》的存在,所以《陌上桑》原文是“四马立踟蹰”的可能性,还不能说一点儿也没有。然而这种可能性毕竟相当之小,以傅玄之“驷马”来证明“使君”之为刺史,仍觉渺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