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注引蔡质《汉仪》。 (67)分见《汉书》卷四《文帝纪》、卷六《武帝纪》。 (68)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第64页,简六八,Ⅱ0115③:77。 (69)据《史记》、《汉书》,司马相如以郎出使巴蜀,司马迁以郎出使巴蜀,郑吉以侍郎出使西域、屯田渠犁,刘向以中郎领护三辅都水,任安以郎出护北军,田仁以郎护田谷于河上,公孙卿以郎候神太室,张骞以郎“凿空”西域,乐奉以侍郎奉送乌孙公主,殷广德以侍郎出使乌孙,等等,其时诸郎之身份,都属“使者”。 (70)分见《汉书》卷八《宣帝纪》、《后汉书》卷三三《朱浮传》。 (71)两汉丞相、三公掾史秩级,可参拙作:《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43页以下。 (72)《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李贤注引。 (73)分别出于河南荥阳汉墓壁画、武荣祠壁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荥阳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河南荥阳裴村汉代壁画墓调查》,《文物》1996年第3期;信立祥:《汉代画像中的车马出行图考》,《东南文化》1999年第1期;盖山林:《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8页。 (74)Ⅱ90DXT0115④:34。引自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第67页,简3。又见郝树声、张德芳:《悬泉汉简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75)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第121、129页。 (76)参看《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注引如淳及同书卷十二《平帝纪》注引如淳。又参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457页;《邮传万里:驿站与邮递》,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77)I90DXT0012④:2,I 90DXT9112④:3。分见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第79页,简44、简45。 (78)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12页。其中“五乘传”之说,举证不确。杨先生用以证明使者乘五乘传的,是《太平御览》卷七七八《奉使部》注引《续汉书》:“大使车五乘,驾驷,赤帷。”然而这个“五乘”,明系《续汉志》“立乘”二字之讹。 (79)高敏:《秦汉邮传制度考略》,《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梁锡锋:《汉代乘传制度探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80)有一条简文,其“驾一乘、轺传”的表述稍显特别:“候旦发送乌孙归义侯侍子,为驾一乘、轺传,得别驾,载从者二人。”敦煌悬泉简I 90DXT0116S:14。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第146页;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第69页,简10。张德芳先生把“一乘”解释为“一乘传”:“即一乘传、一轺传,乘传为四马所驾,由归义侯侍子所乘;轺传为从者二人所乘。”这应是一个较好的解释,“轺传”就是后文的“别驾”。“候旦发”三字,据张俊民《〈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校读》第67条改,见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7/zhangjunmin001.htm。 (81)张德芳:《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第70页;又郝树声、张德芳:《悬泉汉简研究》,第144页。 (82)Ⅱ0215③:11。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把这句标点为“车师已校候令史敞、相、宗、禹、福置诣田所”。第132页,简一八六。但“福”与“置”显然是两个人名,二字之间应加顿号。敞、相、宗、禹、福、置一行6人,所以才会“驾六乘”,即一人一乘。再看简I0116②:125:“……师己校候令史敞、√相、√宗、√禹、√福√置诣田所。”同书同页,简一八七。“√”为间隔符号,福、置之间有一个“√”,也证明了其间应加顿号。张德芳在《悬泉汉简中的“传信简”考述》中,断作“敞、相、宗、禹福置”(第71页),将“禹、福、置”三人之名连读,其间亦应加顿。 (83)吴兆宜等:《玉台新咏笺注》,第24页。 (84)《汉书》卷八三《朱博传》。又悬泉汉简中,有一份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敦煌太守下发的指令,要求各县、置站完整移写关于“使者”的情况,谨慎留意而不懈怠。参看马怡:《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收入《出土文献研究》第8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以下,简11。可见这位“使者”的使命与各县、各置都有干系,地方官们需全力应付他。这位“使者”很可能就是一位行部的刺史,由此又显示了刺史在地方上权尊势重。 (85)拙作:《也谈辛延年〈羽林郎〉中的“金吾子”》,《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