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①(10)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藏学》 霍巍 参加讨论

三、史前的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与交通路线
    (一)交通工具
    在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人类与外界的直接交通要比平原地区更为艰难。与世界上其他史前文化走过的历程大致相同,西藏史前人类也从最初的利用人力,逐渐发展到利用畜力作交通工具。
    关于人力运输的考古材料,最典型的例子是西藏西部日土县境内发现的塔康巴岩画,岩画中数十个侧身而行的人物都背负着重物,分成数列依次而行,行走方向一致。人们背负重物的方式也相同,均是在背上背负一个袋状的行囊,行囊自肩向下垂至背臀部,显得十分沉重,因此有不少人手中拄着棍杖之类用以助力(105)。这个画面生动地展示出史前时期人群迁徙移动或背负货物进行交换贸易的场景。
    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日益丰富和动物驯养的成功,人们开始利用畜力作为交通工具。从考古材料来看,马是高原史前人类最为基本的交通工具之一。西藏古代岩画中有许多骑马人的形象,还有大群被放牧的马匹。在定日、日土等地发现的岩画画面上,骑马人双手平举,手中似执有马鞭,结合藏北等地发现的青铜马具、浪卡子发现的黄金马饰等情况分析,至少在进入到早期金属时代之后,骑马术在西藏高原已经普及,猎手和牧人们已经能够娴熟地驾驭马匹进行长距离的远程移动,从事狩猎、游牧和征战。
    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具特色的交通工具。从拉萨曲贡遗址出土的家牦牛角证明,早在距今3700年以前,西藏拉萨地区的原始居民已经开始驯养牦牛(106)。牦牛在高寒多山的恶劣环境中,由于它们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独特性,如皮肤厚、泌汗少,全身的披毛浓密可抵御风雪;采食量大但不择食,四肢短,蹄掌宽大,可安行于山路沼泽;胸腔发达,呼吸快而变幅大,血液中红细胞和红蛋白含量很高,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峻岭之间能够长途负重,昼夜连续不断行走达20天至30天,故有“高原之舟”的美誉。目前虽然还没有发现牦牛驮物的形象,但在青藏高原的史前岩画中,牦牛也是最为常见的动物之一,经常成群出现,推测它们的用途之一应是载重工具,尤其为游牧民族所喜爱,因此成为作画者常常表现的对象。
    骆驼也应是当时重要的运载工具之一。如在青海野牛沟岩画中,骆驼的数量仅次于牦牛,岩画中出现的骆驼都是双峰,画面上有骑马牵骆驼和步行牵骆驼者,骆驼显然是用来驮载物品的牲畜(107)。从吐蕃时期青海都兰郭里木出土的木棺板画上绘有用来承载货物的牦牛和骆驼的图像可知(108),骆驼除了被称为“沙漠之舟”可以畅行于黄沙大漠之中的“丝绸之路”外,同样也是“高原之舟”,和牦牛同为高原上重要运输工具。
    在西藏西部和其他一些地区,羊也被利用为驮载工具。在日土塔康巴岩画中,马、牛、羊和移动在山路上背着行囊、拄着拐棍的人群混合在一起,它们既是人们财富的象征,有时也被用作驮畜(109)。民族学资料显示,今天藏北和藏西的牧民在传统的“盐粮交换”贸易中,还多选用一些体格强健的绵羊或山羊作为驮牲,组成数百只羊的驮羊群来驮运藏北盐湖所产的盐到藏南农区换取粮食,甚至远至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境外进行商品交换(110)。从阿里日土岩画中大量出现羊群画面的情况推测,这一习俗可能起源甚早,或可上溯至史前时期。
    西藏高原地理环境复杂,道路多险,一般多利用畜力作为陆地交通工具,但在文献记载中有迹象表明,西藏古代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也制造过车辆作为陆地交通工具。如唐使刘元鼎在其《使吐蕃经见纪略》中记载唐金城公主入藏之时,吐蕃“度悉结罗岭,凿石通车,逆金城公主道也”(111)。唐贞元中(约794年),唐军大破吐蕃于青海,“临阵,杀吐蕃大兵马使乞藏遮遮及酋。蕃人收尸回营,行丧礼。毕,具舆马,载而去”(112)。似乎都是使用了车辆作为交通工具。但在西藏史前是否已有了车的制造和使用,长期以来则一直是历史上的未解之谜。与西藏高原相邻的青海卢山和野牛沟岩画中都曾发现过车的形象,其中卢山岩画发现4幅车猎图,共有4幅马驾车的画面,均为三马驾车,车为单舆、独辕、两轮,人站在车上正弯弓引箭射猎车后追逐而来的野牛(113)。近年来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在西藏一些地区新发现的岩画中也发现了车的形象,其基本形态与青海岩画中的车相似,也是单舆、两轮、独辕(114)。这个发现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它首次以实物形态证明,史前时期西藏的原始先民在发明和利用畜力的同时,也学会制造和使用单舆两轮车,极大提高了远程移动和运载的能力。
    除了陆上交通运输工具之外,西藏高原河流纵横,有着丰富的水运资源,唐人史料中已记载吐蕃时期“以牛皮船为渡”(115)。牛皮船这种水上交通工具是藏族人民的伟大发明,牛皮下水之后,经水浸泡变得温软坚韧,不畏水中礁石撞击,小巧载重量轻,无论河道深浅均可划行,有些地段若实难通航,船夫还可将船负于肩上,船随人行,在进入到平坦宽阔的河道中再放船继续前行。目前虽然在史前考古材料中还尚未发现牛皮船等水上交通工具的遗存,但从卡若遗址、昌果沟遗址在选址上均临水而居,以农耕兼营渔猎为营生方式,可充分利用河流中的鱼类资源等情况推测,史前居民们很可能已经有了初步的水上交通工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