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新历史考证学与史观指导(11)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陈其泰 参加讨论

“十七年”史学演进确实经历过严重的曲折,发生过教条主义的严重错误,我们对此已经作过彻底清算,彻底批判了教条式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认清其危害。今天我们要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本原理,在根本上是与教条主义相对立的。“十七年”的史学工作,与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一样,尽管有过严重失误,但从总体上说,成绩仍是巨大的。将“十七年”史学贬责为“完全政治化”,“只剩下一部农民战争史”,这种看法与客观事实大相径庭,有的人怀疑唯物史观指导作用,即与这种错误估计直接有关。我们之所以作出“十七年史学虽然经历过严重曲折,但从全局看,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样的评价,主要理由是:(1)建国后至60年代初的大多数年份,学术空气健康向上,史学界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争鸣;(2)新历史考证学达到了新境界;(3)在通史、断代史、专史领域都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史著;(4)创立开拓了诸多学术领域,包括近代史和现代史、世界史、经济史、民族史、史学史等;(5)史学理论有重要论著问世,标志着中国学者在运用唯物史观上取得重要进展;(6)成功地完成多项大型历史文献整理工程;(7)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批史学人才。(82)教条主义虽然一度盛行,但其所占年份合加起来尚不及十七年的三分之一。再者,对于造成教条主义错误的原因更须具体分析,一是,因研究者对运用唯物史观缺乏经验所致。像这种情况只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同时开展健康的批评、自我批评即能逐步解决。二是,由于政治上“左”的错误干扰、影响,这是教条化泛滥的主要原因,在1958年“大跃进”以后三年中最为明显。对此,只要纠正了“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便能迅速扭转局面,如1960年中央作出了调整政策之后,学术界的研究、讨论立即正常开展起来,新时期以来拨乱反正,学术研究更出现了空前繁荣,即为明证。三是,“四人帮”为其政治目的鼓吹的影射史学不属于学术讨论的范围之内。合而观之,教条化盛行的原因,绝不是由于提倡唯物史观指导所致。恰恰相反,当教条主义逆流汹涌而来的时候,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家如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人,他们挺身而出予以严肃批判,在他们身上才真正显示出唯物史观的科学品格。实际上,“十七年”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学风,一种是实事求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优良学风,一种是教条式地摘引马列词句,当作公式随意套用的恶劣学风。“十七年”史学所取得的成就,恰恰是正直、严肃的学者大力发扬优良学风、坚决抵制教条主义恶劣学风而取得的。这也是考察、评价“十七年”史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论问题。不应当只看到教条化、公式化在一段时间的盛行和危害,更不能将曾经发生的教条主义错误不加分析地归罪于唯物史观,从而怀疑以至否定唯物史观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历史考证学达到新的境界,是这一科学理论的正确性和生命力的生动证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进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只要我们善于继承这笔精神遗产,坚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从事新的理论创造,同时大力吸取西方新学理,潜心研究,艰苦努力,就一定能迎来新世纪中国史学的美好前景!
    注释:
    ①如袁英光《新史学的开山--王国维评传》(1999年),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1998年),彭明辉:《疑古思想与中国史学的发展》(1991年),欧阳哲生选编:《解析胡适》(2000年),蒙默编:《蒙文通学记》(1993年),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1986年),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2001年),陈其泰主编:《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2004年)。
    ②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见《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401页。
    ③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39页。
    ④《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24页。
    ⑤李瑚:《励耘书屋受业偶记》,见《励耘书屋问学记》,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第127页。
    ⑥郭沫若:《十批判书》,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⑦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第334页。
    ⑧齐思和:《晚清史学的发展》,见《中国史探研》,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84页。
    ⑨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4页。
    ⑩蔡元培:《序》,见《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第2-3页。
    (11)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见《胡适文存》(一),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533页。
    (12)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见《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42页。
    (13)顾颉刚:《答刘胡两先生书》,见《古史辨》(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99-10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