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史谨品赏之“金陵八景”所见,明初文士理解南京的方式,为强调城市的政治属性,这与明初南京的帝都身份存在密切联系。而由史氏八景的空间分布,又可知明初南京城市规模有限,文士活动空间尚囿于城内及近郊,成熟的游冶空间格局还未形成。 永乐迁都之后,南京的政治地位衰退,随之相伴的是城市文人文化品位的转变。嘉靖以后,吴派文人主导了金陵文化圈,地方文化格调亦为之一变,表现城市的方式带有较多的文人色彩,典型例子为文伯仁之“金陵十八景图”。由该图品赏胜景的方式可见,文人士大夫理解城市的方式已经脱离了对政治属性的强调,转而回归到南京城市本身所独有的历史和文化范畴中去。 作为明中期以来金陵文化圈出现的“地方意识”的实践方式,晚明文人士大夫之间兴起了游冶观览胜景的风潮,此类活动风行的另一内在原因来自他们对自身身份认同的焦虑。文士们利用胜景品赏活动,一方面强化了阶层的外在边界,另一方面巩固了社交网络内部的联系。由余孟麟、焦竑、朱之蕃、顾起元四位金陵文化圈的要角发起的“金陵雅游”活动,即为此种观照下的典型行为。 朱之蕃作为“金陵雅游”活动的亲历者,认为历来的胜景品赏活动皆有遗憾之处,因而自选“金陵四十景”,这代表了他对城市文化的理解趣味。朱之蕃调和了金陵之王气与文人之品味,并顺应南京“城市记忆”的惯性路径,远追南京的六朝文化,从而形塑了记忆城市的格局,至于经他选评的金陵胜景所指涉的城市游冶空间,也使得日后南京城市被观览与解读的角度得到了确立。 注释: ①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9页) ②关于“潇湘八景”的研究,可参见衣若芬:《潇湘八景——地方经验·文化记忆·无何有之乡》,《东华人文学报》(花莲)总第9期(2006年),第111-134页;《“江山如画”与“画里江山”——宋元题“潇湘”山水画诗之比较》,《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台北)总第23期(2003年),第33-70页;Alfreda Murck(姜斐德),Poetry and Painting in Song China:The Subtle Art of Dissent,Cambridge: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2002. ③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269页。 ④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六章“关于图像的思想史研究”;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三章“作为思想史的古舆图”、结论“预流、立场与方法——寻找文史研究的新视野”。 ⑤Frederick W.Mote,"The Transformation of Nanking,1350-1400," in Skinner,G.William(eds.),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⑥夫馬进:《明代南京の都市行政》,中村贤二郎编:《前近代におけゐ都市と社会層》,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0年,第245-297页。徐泓:《明初南京的都市规划与人口变迁》,《食货月刊》副刊(台北)1980年第3期,第12-46页;《明初南京皇城宫城的规划、平面布局及其象征意义》,《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台北),1993年第7期,第79-96页。新宫学:《中国近世におけゐ羅城:明代南京の京城と外郭城の場合》,橋本義則编:《东アジ都城の比較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1年,第3-22页。 ⑦罗晓翔:《明代南京的坊厢与字铺:地方行政与城市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49-57页;《从刘延世案看明末南京治安管理与司法制度》,《明清论丛》第12辑,北京:故宫出版社,2012年,第186-198页;"Soldiers and the City:Urban Experience of Guard Households in Late Ming Nanjing,"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Vol.5,1(2010):30-51. ⑧陈建华:《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⑨朱谋垔:《画史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6册,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18页。按:以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文献均为此版本,不再详列。 ⑩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册,卷一六九,第481页。 (11)王鳌:《姑苏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3册,卷五六,第1058页。 (12)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481页。 (13)史谨:《独醉亭集》卷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3册,第155、156页。 (14)史谨:《独醉亭集》卷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3册,第149页。 (15)孙岳颁:《御定佩文斋书画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1册,卷五五,第350页。 (16)如上文提及的“潇湘八景”图,史谨即有《题潇湘八景》。 (17)《梁台六咏》所涉胜景为:赤峰晴雪,太湖落雁,天印夕阳,古城晓景,野渡横舟,秦淮渔笛。 (18)按史谨善诗工画,其在作“金陵八景”诗的同时,亦作“金陵八景”画的可能性应该是较大的。 (19)衣若芬:《潇湘八景——地方经验·文化记忆·无何有之乡》,《东华人文学报》(花莲)总第9期,第115页。 (20)Alfreda Murck:《画可以怨否?——“潇湘八景”与北宋谪迁诗画》,《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台北)总第4期(1997年),第59-89页。 (21)Kathlyn Liscomb,"The Eight Views of Beijing:Politics in Literati Art," Artibus Asiae(Zurich),Vol.49,1/2(1988-1989):127-152. (22)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二《形势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5页。又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州郡部二》引《吴录》:“蜀主曾使诸葛亮至京口,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34页) (23)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一七《山川志》:“秦始皇时望气者云,金陵有天子气,乃埋金玉杂宝于钟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9册,第43页) (24)李昭祥:《龙江船厂志》卷四《建置志》:“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开厂造船。其地东抵城濠,西抵秦淮街军民塘地,西北抵仪凤门第一厢民住廊房基地,南抵留守右卫军营基地,北抵南京兵部苜蓿地及彭城伯张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25)胡祥翰:《金陵胜迹志》卷二《山水一》,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年,第18页。 (26)石守谦:《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石守谦:《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史论集》,台北:允晨文化,1996年,第224页。 (27)石守谦:《浪荡之风——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画》,《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台北)总第1期(1994年),第39-61页。 (28)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金陵社集诸诗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第462页。 (29)黄仲昭:《南都壮游诗序》,《未轩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54册,卷二,第391-392页。按顺庵为祖龄兄,以进士起家,历官南京刑部员外郎,祖龄亦曾拜此职,又祖龄之祖父、父亲皆曾任南京刑部主事。 (30)朱谋垔:《画史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6册,卷四,第538页。“衡山”即文征明,文征明号衡山居士。 (31)乾隆:《御制诗集》五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9册,卷七,第353页。 (32)关于南京“意象化”的城市形象,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地:金陵怀古》,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8-170页。 (33)孔稚珪:《北山移文》,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齐文》卷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2900页。 (34)许嵩:《建康实录》卷七《显宗成皇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79-180页。 (35)沈约:《宋书》卷八《明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0页。 (36)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76页。 (37)白下,唐初曾短期置白下县;白城,当即白下城的简称。 (38)乾隆:《御制诗集》四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卷七三,第495页。 (39)乾隆:《御制诗集》四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卷七三,第495页。 (40)乾隆:《御制诗集》三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卷四九,第95页。 (41)周晖:《金陵琐事》卷一《十景》,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42)陈作霖:《金陵通传》卷一四《吴金史徐陈黄二姚朱顾盛传第六十七》,光绪甲辰年瑞华馆刊印本影印本,扬州:广陵书社,1986年。 (43)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泉品》,第23页。 (44)可参考谭其骧:《与徐霞客差相同时的杰出的地理学家——王士性》,谭其骧:《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9-200页。周振鹤:《徐霞客与明代后期旅行家群体》,《周振鹤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9-297页。 (45)关于明代文士的游冶活动及其内在性,学界已有不少成熟研究。笔者较为熟悉巫仁恕的作品,他的立论很大程度上受到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关于文化品味和身份区隔关系研究的影响(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Richard Nice Tra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参见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游道:明清旅游文化》,台北:三民书局,2010年;《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96,2013年)。 (46)李流芳:《檀园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5册,卷八,《游虎丘小记》,第367页。 (47)吴应箕:《留都见闻录》卷上《燕子矶》,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48)吕晓:《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研究》,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147页。按吕著将郭仁作《金陵八景》中的“钟阜祥云”、“石城瑞雪”理解为暗示了朦胧的金陵地方意识,这显然没有注意到史谨“金陵八景”与郭仁作品之间的联系。Fei Siyen,Negotiating Urban Space: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Chapter 3:Imaging Nanjing:A Genealogy讨论了城市图绘之于文人的社会功用,尤其是他们以此作为自身观赏城市的方式,来对“国家”视域下的城市形象进行反驳。Lee Lin Chiang(李林江)亦有专文探讨明末南京文化圈子中“国都”身份与“地方”意识的并存和相互转化,参“Local Identity in a Capital:Negotiating the Local and the National in Late Ming Nanjing”,未刊稿。 (49)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七《金陵人金陵诸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19页。 (50)杨敦尧:《图写兴亡:实景山水图在清初金陵社会网络中的意涵》,《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刊》,第1期(2006年),第259页。 (51)原文作:“白下山川之美,亡过于钟山与后湖,今为皇陵册库,游趾不得一错其间,但有延颈送目而已。其他在城中则有六,曰清凉寺,曰鸡鸣寺,曰永庆寺之谢公墩,曰冶城,曰金陵寺之马鞍山,曰卢龙观之狮子山。在城外近郊则有十四,曰大报恩寺之浮屠,曰天界寺,曰高座寺之雨花台,曰方正学祠之木末亭,曰牛首之天阙,曰献花岩,曰祖堂,曰栖霞寺之摄山,曰弘济寺,曰燕子矶,曰嘉善寺之一线天,曰崇化寺之梅华水,曰幕府寺之幕府山,曰太子凹之夹萝峰。此二十处或控引江湖,或映带城郭。二陵佳气,常见郁郁葱葱;六代清华,何减朝朝暮暮。宜晴宜雨,可雪可风,舒旷揽以无垠,恣幽探而罔极。尝谓士生其间,情钟怀土,道感逝川,政可蜡屐而登,巾车而往,又何烦顿千里之驾,期五岳之游者哉。”(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登览》,第21-22页) (52)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雅游篇》,第198-199页。 (53)余孟麟:《金陵雅游编》,天启三年(1623)刊本,南京图书馆藏,第1-2页。 (54)余孟麟:《金陵雅游编》,第2-3页。 (55)余孟麟:《金陵雅游编》,第2页。 (56)余孟麟:《金陵雅游编》,第9、5页。 (57)余孟麟:《金陵雅游编》,第5页。 (58)Fei Si-yen,Negotiating Urban Space: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pp.159,16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