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朱之蕃:《朱状元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天启三年(1623)刊本,南京图书馆藏,序第1-2页。 (60)Mei Yun-chiu,"Mass-production of Topographic Picture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Exploration for Nanjing's Famous Sites," Stanford University,未刊稿。转引自Fei Si-yen,Negotiating Urban Space: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p.170. (61)Fei Si-yen,Negotiating Urban Space: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p.169. (62)吕晓:《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研究》,第152页。 (63)程章灿、成林:《从〈金陵五题〉到“金陵四十八景”:兼论古代文学对南京历史文化地标的形塑作用》,《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第64-70页。 (64)表中“诗文叙述”,皆摘自《朱状元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天启三年(1623)刊本,南京图书馆藏。为免繁琐,不再一一详注。 (65)Fei Si-yen,Negotiating Urban Space:Urbanization and Late Ming Nanjing,p.168. (66)朱元璋尝雄踞岭巅,临阵指挥兵士与陈友谅军大战,后更拟建阅江楼于其上。 (67)关于“金陵六朝派”的概念及其发展,可参雷磊:《明代六朝派的演进》(《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第76-87页)、张燕波:《论明代金陵六朝派的发端与发展》(《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133-141页)。 (68)余孟麟:《金陵雅游编》,第1页。 (69)余孟麟:《金陵雅游编》,第2页。 (70)除却宇文所安对南京“意象化”的六朝情结的精彩论述外,Catherine Stuer新近完成的博士论文以地图和绘画为主要材料,对六朝文化之于南京地方文化传统的统御作用进行了长时段的爬疏(参Catherine Stuer,"Dimensions of Place:Map,Itinerary,and Trace in Images of Nanjing," Ph.D.Dissertation,Chicago University,2012)。 (71)如杨敦尧指出:“‘四十景’也就成为后世作金陵景物图咏的蓝本,由最一般与公众性的种种文化图景,到较隐微的个人化表达,以追溯文化空间蕴生的母体样本。”(杨敦尧:《图写兴亡:实景山水图在清初金陵社会网络中的意涵》,《书画艺术学刊》(新北)总第1期(2006年),第260页) (72)Richard Vinograd(文以诚),Fan Ch'i(1616-after 1694):Place-Making and the Semiotics of Sight in Seventeenth-Century Nanching,《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台北)总第14期(2003年),第129-146页。 (73)按明清易代以后的金陵胜景之表现情况极其复杂,前贤研究成果亦众。即以清初金陵胜景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论,除了前揭吕晓、杨敦尧、费丝言、Mei Yun-chiu以及Richard Vinograd的论著外,相关讨论尚有石守谦、李珮诗、Jonathan Hay等人的论著(参石守谦:《由奇趣到复古——十七世纪金陵绘画的一个切面》,《故宫学术集刊》(台北)1998年第4期,第33-76页;李珮诗:《明亡前后金陵胜景图像之研究——以松銮古寺为例》,《书画艺术学刊》(新北)总第4期(2008年),第257-292页;Jonathan Ha,"Ming Palace and Tomb in Early Qing Jiangning:Dynastic Memory and the Openness of History," Late Imperial China,Vol.20,No.1,1999,pp.1-48)。又清朝、民国乃至当代,有关金陵胜景品赏的活动也颇多,而又基本呈现为“金陵四十八景”的格局,在这其中,朱之蕃“金陵四十景”为清版、民国版乃至现代版“金陵四十八景”所做的铺垫与所具的影响,也是值得专文讨论的话题,将来如有机会,笔者或当从事之。 (74)巫仁恕:《从游观到旅游:16至20世纪苏州旅游活动与空间的变迁》,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编:《从城市看中国的现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第113-149页。 (75)这应天府下辖诸县又各有自己的胜景,如高淳便在正德年间选评出了“高淳八景”。 (76)王正华:《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李孝悌主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5年,第1-5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