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伯仁之“金陵十八景”:明中期南京的文化趣味与城市记忆取向 艺术史家石守谦曾经概括指出:“嘉靖中期的金陵文化界在艺术品位上确实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并非因原居上层的贵族阶级的内容有所改变,倒是文人士大夫之跃升为金陵文化界的主流才是最具关键性的原因。”(26)质言之,嘉靖以前,由贵族作为主要赞助人的南京文艺圈子,呈现出豪简放纵、洒脱爽劲的风格,甚至由于贵族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带有不少的“浪荡之风”。(27)而至于明中期,即自嘉、隆时代开始,文人士大夫跃升为城市文化的主流,城市文化风尚亦随之一变。钱谦益即将此时概括为“金陵之初盛”的时代: 海宇承平,陪京佳丽,仕宦者夸为仙都,游谭者指为乐土……嘉靖中年,朱子价、何元朗为寓公;金在衡、盛仲交为地主;皇甫子循、黄淳父之流为旅人;相与授简分题,征歌选胜。秦淮一曲.烟水竞其风华:桃叶诸姬,梅柳滋其妍翠。此金陵之初盛也。(28) 上引文中所述诸位皆为吴派文人,而他们所崇尚的细腻清淡的文雅品位,亦不知不觉间浸润了彼时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城市胜景的品赏趣味。 自从永乐迁都之后,南京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层面都遭到了一定的打击,其中尤以政治层面重要性的衰落异常明显:南京六部官员做起了寓公,饮酒评画,吟诗填词。而伴随着前述明初城市鲜明的政治属性之逐步减弱,城市的文化特性渐次凸显,具体到胜景品赏活动亦复如是。成化丙戌年(1466)进士黄仲昭在其为张祖龄《南都壮游诗》所作序中便有如下表述: 祖龄喜曰:“……况南都山川形势之美,衣冠文物之盛,甲于四方。吾得以行役之暇,探奇览胜以畅其怀抱,亲贤友善以博其见闻,抑岂非浮生之一快哉。”于是浮深涉险而来。泛龙江,以观天堑之险。登凤台,以览形胜之奇。瞻虎踞于石城,望龙蟠于钟山。访朱雀之桥,以吊王谢繁华之迹。临玄武之湖,以询齐陈争战之墟。凡京师宫阙陵庙之雄壮,廪藏苑囿之富饶,台榭寺观之幽奇,园林泉石之瑰伟,无不历览登眺。祖龄兹游,其亦可谓壮矣。既竣事将归,顺庵同官诸公,即祖龄所尝游者,分而为题,曰石城夜泊,曰钟山晓望,曰龙江潮势,曰凤台山色,曰朱雀停骖,曰玄武观鱼,曰牛首晴岚,曰鸡鸣夕照,曰报恩登塔,曰朝阳谒陵,曰雨花怀古,曰栖霞眺远,凡十有二,各采一题赋诗赠之,装潢成轴,题曰“南都壮游”。以予尝辱知于顺庵,命之为序。(29) 分析张祖龄“尝游”而在“南都”为官的“诸公”分题之金陵十二胜景,可以发现前四景仍延续着史谨“金陵八景”的格局,但被关注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后数景则多所改变,加入了别具特色的文人活动色彩,如“停骖”、“观鱼”、“登塔”、“眺远”,皆属文人雅游的举止。如此,可以说张祖龄、张顺庵诸人的此番赏景赋诗,是城市记忆方式由着重政治特性向偏好文化属性过渡的一个旁证,而真正发展到对城市特性理解的截然“文人化”,还要等到以文伯仁为代表的明中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