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峰先生以生平所游览金陵诸名胜二十处,各著诗纪之,曰钟山,曰牛首山,曰梅花水,曰燕子矶,曰灵谷寺,曰凤凰台,曰桃叶渡,曰雨花台,曰方山,曰落星冈,曰献花岩,曰莫愁湖,曰清凉寺,曰虎洞,曰长干里,曰东山,曰冶城,曰栖霞寺,曰青溪,曰达摩洞。因约焦澹园、朱兰嵎二太史与余起元同赋,都为一集,曰《雅游篇》,刊而行之,属余师叶阁学为之序,一时以为胜事。(52) 按上引文中提及的诸位都非一般的人物。余孟麟(1537-1620),字幼峰,万历二年(1574)中一甲第二名,人称余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万历十七年(1589)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辞官后潜心研读地方文史,为一代文坛领袖。朱之蕃(1548-1624),字元介,号兰隅,万历二十三年(1595)亦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吏部右侍郎。顾起元(1565-1628),字太初,一作邻初,号遁园居士,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一甲第三名,人称顾探花,初时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上诸位皆为南京人。至于为《金陵雅游编》作序的“叶阁学”叶向高,福清人,万历进士,时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关于此番“雅游”活动的具体情状,叶向高《金陵雅游编·序》中说: 今上御极以来,擢巍科,登鼎甲,以文章德业照耀词林者,如余、焦、朱、顾四君子,并时而起,称极盛已。幼峰先生既已焚鱼,漪园、兰嵎、邻初三君亦多从休沐,徜徉里中,佳辰美景,选胜招欢,岩壑毕搜,篇章迭奏,琳琅金石之韵,被于山川,足令三谢让辉,二陆避响。(53) 由“四君子”的身份即可判断,他们其时于金陵文坛的活动,足以代表城市文化生态的趣味与偏好。诚如叶向高之言,兴此雅游的直接原因便如前述,来自对地方文化的瞩目与重视,所谓“网罗旧迹,尽入品题,使荒台废榭、颓址遗基不至湮没于寒烟衰草、间井市廛之中,令后来者得有所考镜,是又四君子之责,而余有厚望焉”。(54)质言之,出于“地方意识”的主导,明中后期的文士们对本地名胜遗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寻幽访胜,乐此不疲;而此番“雅游”活动,又同时在宏观的文化氛围笼罩之下,表现出了地方文人们对身份疆界不自觉的捍卫和确认。 余、焦、朱、顾四君子的雅游共选取了“金陵二十景”。其中数景皆为“冷门”,人迹罕至,庶民少往,甚至“胜景”本身已近湮没,如梅花水、虎洞诸胜,被叶向高评为“已罕有迹者”,(55)而游览此类胜景,更凸显了文士品味的别致。又有数景历经沧海桑田,彼时已经不存,或者形貌早已产生极大变化,如“今朝天宫地”的吴王铸剑处,以及“今废,只有遗址耳”的凤凰台等,(56)如此,便对游览者的知识储备做出了要求,否则观览到的只不过是皇家禁地或萋萋野草而已。《金陵雅游编》的每一胜景前皆有介绍,内容为该胜景的历史变迁及文人典故,其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甚至连“太祖曾挂衣于上”的盘虬老松都能指认,(57)可见此类胜景品赏活动对观者的文化修养提出了极高要求,而这又恰巧是文人们所擅长与喜闻乐见的,因为这正是他们在晚明秩序失调的社会场景下,守卫“身份疆界”之为数不多的有效手段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