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李尚迪与张曜孙等清人交往之心态 李尚迪十二次来华,几乎每次都积极主动与清朝士人交往,几十年间,一直保持书信往来的清人有上百人之多。与张曜孙一生见面也不过三次,但彼此之间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感。尽管数年之间没有联系,彼此依然牵挂着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朋友。他们这种交往有着怎样的心态?他们这种情感是当时清人与朝鲜人交往的普遍情况还是个别案例?尽管清道咸年间,朝鲜学人已经积极主动地与清朝学人交往了,以李尚迪的十二次使行为例来看,像李尚迪这样的朝鲜使行人员并不多,因为相对于其庞大的使团来说,李尚迪毕竟只是个案,因而透视他们交往背后的心态,就显得颇有必要。下页表2分析李尚迪十二次来华使行人员情况,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李尚迪十二次使行中,以冬至使名义出使的有七次,其中十次使行,兼有谢恩名义。朝鲜使行中,每年冬至使是最为重要的使行。朝鲜对明朝每年有冬至、正朝、圣节、千秋四次最重要的使行清朝初年,无千秋使,但有岁币使。《通文馆志》曰:“自崇德以来,无千秋使而有岁币使,至顺治乙酉,因敕谕乃并三节及岁币为一行,而必备使、副使、书状官三员,名之曰冬至使,岁一遣之。”(68)《通文馆志》对朝鲜使团人员的分工给予更为细致的介绍: 冬至行使一员(正二品结衔从一品)、副使一员(正三品结衔从二品)、书状官一员(正五品结衔正四品,随品兼台纠检一行。书状官逐日记事,回还后,启下承文院。出《经国大典》。国初赵文刚末生回自京师,以耳目所观记,别为条启。书状官为闻见事件自此始)。堂上官二员(……万历壬寅为重使事,传命周旋之地,权设递儿随事赴京,而不限其职品)、上通事二员(汉、清学各一员,后仿此)、质问从事官一员(……)、押物从事官八员(……)、押币从事官三员(……)、押米从事官二员(……)、清学新递儿一员、医员一员、写字官一员(……)、画员一员(……)、军官七员、偶语别差一员、湾上军官二员。(69) 可见,朝鲜使团成员中,最为重要的三位就是正使、副使和书状官,他们是具体负责使行任务的执行者,其他人员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李尚迪十二次燕行,都是作为译官前行的,从第八次开始,他升为首译。在整个使行团中,他属于事务性的人员,地位并不高。在李尚迪十二次使行中,尽管其他使行人员也有过与清人交往的事例,但都没有人像李尚迪这样热心于与清人交往。表2中所示,从流传下来的燕行录中,虽然也有记录三使人员与清人交往,但只是零星的交往,偶然性的事件,而不像李尚迪那样,除了必要的使行任务外,还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与清人交往。因为每次使行人员都有二三百人,李尚迪这样热心与清人交往的成员,只是极个别的特例。 李尚迪之所以如此热心与清人交往,一方面,他通汉文,与清人交流毫无障碍,同时,与他对中华文化的仰慕有关。乙卯年(1855),李尚迪作诗曰:“藐余三韩客,生性慕中华。中华人文薮,自笑井底蛙。俯仰三十载,屡泛柝津槎。交游多老宿,菁莪际乾嘉。”(70)在与清朝文人交往之中,他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精深博大,因而他要担当起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之重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与清人交往中,他受到尊重,他的思想可以得到共鸣和肯定。朝鲜王朝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两班贵族掌控朝政,李尚迪只是一名中人,乃庶人,尽管满腹经纶,但在朝鲜王廷中得不到肯定,职位得不到升迁。朝鲜使臣金永爵说:“国俗……专尚世阀,名分截然,等级极多。士夫世世为士夫,庶人世世为庶人。庶人虽有才德,无以为用……阶级一定,十世不得免。如李惠吉者,文才实可进用,乃拘于门阀,屈于象译,是可恨也。”(71)深为李尚迪抱不平。李尚迪亦郁郁不得志,他自言:“余素嗜酒,非酒无以浇块垒,但家贫不能常得耳。”(72)只得借酒浇愁。但与清人交往,“交满中朝,盛名冠世”(73),深受清人尊敬与爱戴。他的学生金奭准用清朝士人书函与相关文献中的话,写了一篇《李藕船先生传》曰: ![]() 资料来源:本表资料来源于李尚迪《恩诵堂集》、《朝鲜王朝实录》、《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相关研究参见千金梅:《(海邻尺素〉研究》,韩国延世大学大学院国语国文学科硕士论文,2006年。李春姬:《19世纪韩中文学交流:李尚迪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