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清道咸时期中朝学人之交谊(12)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 孙卫国 参加讨论

    笔者在哈佛燕京图书馆善本书库,曾看过四种《恩诵堂集》、《续集》版本,这四种版本分别刊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咸丰三年(1853)、咸丰九年(1859)和同治元年(1862)。从书名上看,第一版书名为《恩诵堂集》,第二版称为《恩诵堂集续集》,第三版称为《恩诵堂续集》,第四版为《恩诵堂集》(76)。从内容上看,第一版《恩诵堂集》诗集十卷、文集两卷;第二版在第一版基础上增加了文一卷、诗一卷;第三版完全不同的诗集五卷,乃是按照年代排列。全书之中,诗歌都是按照年代排列的,所以能够清楚地了解这些诗歌的写作年代。第四版在前三版的内容基础上,又增加了诗集四卷、文集续文一卷。从装帧上看,只有第四个版本是朝鲜装帧,而书里面的内容,与前几版完全相同。估计是此书传到朝鲜后,有人将此书重新装帧,加上朝鲜的封面纸,并用朝鲜的装帧式样,因而显出此书不同的装帧风格。从板式上看,这四种书出自同一块底板,只是刊印时间不同而已。可以看出,这四个版本是一个个层层递进的,在一个地方刊行,由同一底板刊行的,在第二版续集上面清楚地印著“咸丰三年秋七月刊藏于海邻书屋”,可见刊行此书的地方称为“海邻书屋”。诚如前面提到“海邻”,乃是李尚迪书屋之名,而他在北京刊印的《恩诵堂集》,也是他自己在北京期间,在清朝朋友们帮助下刊行的。 
    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第一版中,封面题“恩诵堂稿 阳湖吕佺孙题”,全书两册,内有杨夫渠所题书名及李尚迪《自识》,可见,当时吕佺孙和杨夫渠都题写了书名。事实上,是张曜孙姐夫吴廷鉁具体负责此书刊行之事。这两个人题写的书名,在咸丰三年(1853)的版本中,继续得以保存。不过,在咸丰九年(1859)的《恩诵堂续集》中,则没有这两个人所题写的书名,封面为“恩诵堂续集”,没有著录题写人的名字,一册。内有“咸丰九年正月大兴刘铨富署”字样,前有“上元许宗衡海秋甫序”,交代此书之编辑刊行经过。同治元年的版本则有所变化,书封面题“恩诵堂集 何绍基书题签”,杨夫渠所题写的书名还在书内保存,但没有吕佺孙所题写的书名了。因为第四版经过朝鲜人的改装,不知原刊书本上,是否如此。可见,有五位清朝学人与文集刊行有关:吴廷鉁、吕佺孙、杨夫渠、何绍基和许宗衡,而这五人与李尚迪交情甚笃,他们有许多的诗文书函往来。另外还有一位大兴人刘铨富,估计是刻工,或者是书匠。之前的朝鲜使行人员,结识清朝文人,请求清朝文人写序,但是还没有哪位将自己的诗文集在北京刊行,而且十几年间,竟然刊行了四次,李尚迪是唯一的特例。一方面说明他在清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道咸时期中朝文化的交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总之,相对于每次二三百人的朝鲜燕行使团而言,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中朝文化交流中的李尚迪只是特例,大多数的成员对此并不热心。李尚迪在使团中,作为通译尽管重要,但并不是担当使行任务的“三使”成员,而是为使行服务的成员之一。因为他中人出身,尽管满腹经纶,在中朝交往中贡献良多,但难以得到重用,因而内心苦闷。因为对中华文化的仰慕,李尚迪积极投身与清朝士人的交往之中,他获得了在朝鲜王朝没有得到的尊严与尊敬,清朝士人对他极为尊敬,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在与清人交往中,他体味到“情”的真挚,才学也得到肯定,清朝士人对他一片赞誉。而他的诗文集,在清朝友人的帮助下,在北京刊行四次,这是中朝文化交往史上鲜见的,表明中朝文化彼此一家,清代中朝文化交流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