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船者,朝鲜李尚迪(《海客琴樽图》梅曾亮题辞》)。字惠吉,藕船其号也(张曜孙书)。容仪飘隽(吴嵩梁诗语),其气春温,其神秋清(吴昆田赞先生像)。文采风流,令人心醉(温忠翰尺牍),以簪缨世胄(孔宪庚尺牍),养才以待时,积学以砺俗。不循名,不躁进,陶性情于圣贤书卷之中(雷文辉尺牍)。尝为金秋史侍郎高足(吴式芬尺牍),文望日隆(王鸿书)。诗有初日芙蓉之目(祁寯藻诗话),书有赵、董之骨(王鸿书)。及前席君王诵其诗篇,令秘阁锓梓,固辞之(温忠彦诗注)。其恩遇旷古罕有(叶志诜笔谈),冯誉骥谓人曰:吾读《恩诵堂集》,益深倾慕(孔宪彝尺牍),求之海内,亦不多得(周达手札)。与吴兰雪嵩梁、祁春圃寯藻、黄树斋爵滋、张仲远曜孙、王子梅鸿、孔绣山宪彝、何子贞绍基、冯鲁川志沂、许海秋宗衡,先后各以文酬接(《春明雅集图》程祖庆记)。墨彩云飞,英词电发(邓尔恒尺牍)。时以道义相勖(王鸿尺牍),不斤斤于蓍占聚雪为欢也(王鸿书)。于是交满中朝,盛名冠世(王鸿尺牍)。咸丰庚戌太夫人弃养,昼宵读《礼》(叶名澧尺牍)。孝思毁瘠(韩韵海尺牍)。与弟尚健友笃(冯志沂尺牍)。其燕居也,四方来学者踵门(仪克中书)。寿考文章,为国人所瞻仰(孔宪彝尺牍)。奋如椽之笔,立不朽之言(吕佺孙尺牍)。续刊诗文集九编(王宪成尺牍),流传亦广,长安纸贵(张曜孙尺牍)。同治壬戌,永授知中枢府事之职(孔宪庚《顾庐纪事》)。癸亥,以国王先系源流,仍沿前明传闻之诬,奏请刊正,特命来京办理此事。时年六旬,不复充使事之劳。国王以辩诬之事重大,遴选名望素著老臣,故破格用之,乃不辱使命以还(《顾庐纪事》)。凡奉使已十二次矣(《饯春迎客图》王宪成诗注)。勤劳王事,宠锡无数(王拯尺牍)。出宰温州,民有五袴之谣(潘曾绶尺牍)……乙丑(1865)夏,疾剧。八月初五日夜骑鲸呜呼(王鸿尺牍)。先生为三韩名家之最(王拯尺牍),经明行笃性命之学,抉其精奥(汪憙孙尺牍)。文如长卿,诗似青莲(王鸿尺牍)。其冥契于神明,而显征于事物;其托辞于讽谕,而归义于忠孝。深之于学问,积之于阅历。率天理之感召,达人心之微茫。其所散布为境且万,而穷源竟委,靡不本乎情之真,因其情之真,可以知其文之至(许宗衡序《恩诵堂续集》)。功成身隐,乐志于泉石翰墨之间,可谓出处泰然,进退以礼者矣(张曜孙尺牍)。东国儒林传万言写不足(王鸿挽诗),使海内之人千载乎而谈其心迹则(王宪成尺牍)。伊川巾东坡笠,吾以想先生(吴昆田赞先生像)。(74) 他的生平事迹,通篇用清朝士人之书函、评价之言,即可概括,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他的老师金正喜了,其他无人可比。可以说,李尚迪在道咸时期清朝文人心目中,是至高无上、最为重要的朝鲜使臣,能受到如此多的清人一致称颂,古来罕见。 与此同时,李尚迪的文集也屡经清人帮助,在北京刊行,先后刊行了四次,直至其去世。从《恩诵堂自识》中,可以看出,李尚迪之所以编辑文集,乃是因为被朝鲜宪宗国王召见之时,宪宗曾吟诵其诗,他深受感动,故而1847年在北京期间,他开始编辑诗文集,取名为《恩诵堂集》,其曰: 尚迪少承家学,壮资师友。粗涉文艺,略有撰著。上下三数十年,交游唱酬遍海内外。属草盈箧,而未尝有收录焉。顷者前席,承聆玉音,琅然吟诵臣旧作。继以文笔之近,于中国颇嘉之。荣感惶恧,曷有至极!噫,古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者,犹足为词林文苑之所羡慕无穷,而况特受华衮于人主也乎!窃敢不计谫劣,手辑诗文若干卷,自署其首曰《恩诵堂集》,盖纪恩也已。(75) 可见,正是因为宪宗国王的吟诵其诗,使得他推而编辑自己的诗文集,并以《恩诵堂集》为名,“盖纪恩也”。编成之后,经清友人帮助,在北京刊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