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清道咸时期中朝学人之交谊(1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 孙卫国 参加讨论

    五、余论 
    清代中朝文化交流史上,如果说朝鲜北学派先驱洪大容在乾隆三十年(1765)开启了“融冰之旅”,与清代浙江举人严诚、潘庭筠、陆飞等,搭建了两国“情”的世界;北学派人士朴趾源、朴齐家、李德懋等人前赴后继地来到北京,则扩展了与清朝士人交往的舞台,纷纷与清朝士人交流思想,探讨学术,评点诗文,议论时政。他们回到朝鲜,反对“尊周”,提倡“北学”,提出改革现实政治的主张。进入道咸时期,以金正喜与李尚迪师徒为代表,与清人交往之时,在唱和诗文、交流思想、探讨学术之同时,彼此寻求思想之认同、个人价值之体现,也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其实,清代中朝学术文化交流史上,无论是朝鲜还是清朝,积极主动投身于交流事务中的人员,以中下级官吏为主。朝鲜方面,洪大容、朴趾源等人,只不过是使团中的随行人员,根本就不是使团中的正式成员,金正喜与李尚迪也只是下级官吏,李尚迪十二次使行中一直担任通译,正是他们成为最积极主动交往的成员。朝鲜方面尽管也有像徐浩修、洪良浩这样的两班官员,但毕竟很有限。清朝方面亦是如此,严诚、潘庭筠、陆飞当时只不过是进京赶考的举人,张曜孙与李尚迪订交时也是参加会试的举人,后来为官不过是地方上的中下级官吏。朴趾源在《热河日记》中,清楚地描述了清代高级官吏的冷漠以及中下级官吏的热心。即如潘庭筠,当他是举人之时,非常热心地与洪大容交往,中进士后,在与朝鲜人交往时,明显有了许多戒心。清人方面,尽管有礼部尚书纪昀亲自到朝鲜馆拜访柳得恭与朴齐家的佳话(77),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在李尚迪交往的上百位清朝士人中,大多数也是中下级官吏,尽管也有清大学士祁寯藻这样的高级官僚,但在《海邻尺素》中,没有收录他的来信,可见,他与其他清中下级官吏还是有分别的。 
    自洪大容、严诚以来,笔谈、诗文唱和,向来是中朝学人交往的方式,而朝鲜人请求清人为诗文集作序,一度也成为风尚。在以往的交往中,总是朝鲜人积极主动,清人一定意义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应对和积极的回应。但在道咸时期,则变成了双方都很积极主动。交往已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群体之间的事情。李尚迪在与张曜孙交往之时,实际上也同时在与以张曜孙为中心的清人群体交往;张曜孙在与李尚迪交往之时,也透过他与其老师金正喜等人交往。交往方式是,他们在北京相识、相交,举行雅会,然后绘成图画,诗文唱和,书函往来,经年不绝,即便多年不见面,依然彼此牵挂,体现了真挚的情感。李尚迪在与清人交往中,得到认同与慰藉,在清朝士人的帮助下,在北京刊行其诗文集《恩诵堂集》,刊行四次,非常特别。而张曜孙等清人也反过来,请求李尚迪为他们的诗文集作序,双方交流进入一个双向互动、彼此都很积极主动的阶段。 
    在洪大容与严诚的交往、纪昀与洪良浩的交往中,都有家人的身影。严诚去世后,洪大容与严诚的哥哥、儿子皆曾通信;洪良浩的儿子来北京时,也拜见过纪昀,他的孙子再来时,也与纪昀的后人有过往来,但这种交往,都只是一种父子之间的传承。而在张曜孙与李尚迪的交往中,家族的身影几乎是同时出现在他们的交往之中的。张曜孙在与李尚迪的信函中,不厌其烦地提及家人的情况,其家族中的许多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出现在张曜孙的信函中,向李尚迪请求为其家人之诗文集作序,这种情况在以往的中朝学人交往中也属少见。可见,张曜孙是代表其家族与李尚迪交往的,而李尚迪也非常乐意接受相关请托,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赞颂。因此,我们可以说,道咸时期中朝文化交流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