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尚迪与以张曜孙为代表的清士人群体之交谊 李尚迪自从道光九年(1829)第一次到北京,到同治三年(1864)最后一次来京,三十五年间十二次来华,这在朝鲜使行人员中,相当罕见。他是通译,汉语很好,与清人交流毫无障碍。每次他都主动与清朝士人交往,不仅与老朋友相会,而且不断结交新朋友。一旦见过面,他都想方设法与他们保持联系。每次到北京后,即便见不到老朋友们,也会留下书函礼物,托在北京的朋友转交。而他所结交的这些中国朋友,他们之间本来就是朋友,相互介绍,从而形成了一些群体,构成了一个彼此交融的网络。 事实上,当时清朝文人间,经常举行诗会、文会,并且形成了一些诗社团体。如嘉庆九年(1804),原籍南方诸省小京官和文人,开始在北京创宣南诗社,先后入社者有陶澍、周之琦、钱仪吉、鲍桂星、朱为弼、潘曾沂、吴嵩梁、林则徐等三十余人(17)。李尚迪第一次来京时,结识了吴嵩梁,成为很好的朋友,也因此多次参加宣南诗社的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与清人交往的圈子。后来又有“江亭文人”,“是指道光九年至二十年以北京宣南‘江亭’为中心,由修禊、雅集活动而形成的士人群体”(18)。主要有汪喜孙、黄爵滋、符兆纶等人,成为李尚迪交往的另一个重要群体。在三十多年与清代文人交往中,李尚迪先后与宣南诗社、阮元学派、“江亭雅集”、常州地域文人和“顾祠雅禊”文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19)。张曜孙是常州地域文人的一个重要成员,与其他社团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李尚迪结识清朝文人的方式,主要是参加清代文人之“雅会”,雅会期间,与清人吟诗作赋,挥毫作画,随后又为画题诗唱和,成为他们交往的重要方式。透过分析张曜孙与李尚迪交往的故事,可以深入了解当时朝鲜使行人员与清朝士人的交往方式。 李尚迪的住所名为“海邻书屋”。李尚迪弟子金奭准编的《藕船精华录》中,收录一篇金奭准所写的《李藕船先生传》,其曰:“噫,卅余载与中州人交游寤寐者(王鸿尺牍),自公卿大夫以至山林词客,咸有投赠,颜其书屋曰海邻(《顾卢纪事》)。乃自题一联曰:怀粤水吴山燕市之人,交道纵横三万里;藏齐刀汉瓦晋砖于室,墨缘上下数千年(符葆森《国朝正雅集诗注》)。”(20)可见,李尚迪将自己的书房称为“海邻书屋”,现流传下来的《海邻尺素》中,一共收录了五十多位清人给李尚迪的信,收录张曜孙的书信数量仅次于王鸿,提及张曜孙给李尚迪书信二十一通,《海邻尺素》抄录其中十通(21)。另有清人与李尚迪唱和诗文之《海邻书屋收藏中州诗》,亦以钞本传世,全书百余页,其中收录了张曜孙给李尚迪的诗文三十一首(篇),乃是最多的。李尚迪在其文集中也收录多首致张曜孙诗文。 张曜孙与李尚迪交往的故事,在《海客琴尊图》、《海客琴尊第二图》和《春明六客图》三幅“雅集图”中,得以充分体现。诚如前面提及,李尚迪结识张曜孙,乃丁酉年(1837)孟春李尚迪第三次来华之时,订交于同年夏李尚迪第四次来华之际。在李尚迪滞留北京期间,他们就经常举行雅会,其中有一次雅会在吴廷鉁家举行,李尚迪自言:“丁酉夏,君与余燕集于伟卿留客纳凉之馆。”(22)之后,吴廷鉁乃将这次雅会绘了一幅画,名之曰《海客琴尊图》,作为他们交往的见证。张曜孙非常重视这幅画,道光十九年(1839),他特地写了一首诗《自题海客琴尊图》,诗曰: 黄金台空马骨死,此地胡为着张子;十年作赋思问天,不信天门竟万里。一车碾破长安尘,挥洒不惜丹壶春;士安多病辑灵素,扁鹊鬻技游齐秦。朝出都门暮九陌,溽暑严寒苦相逼;满目疮痍望救心,微权斟酌回天力。儒冠儒术诚无用,倒屣公卿绝矝宠;卤莽时名得失休;消磨心力年华送。莺花尺五东风天,玉骢金勒多少年;主人怜我苦抑欝(谓吴比部伟卿留客纳凉之馆),手辟三径供流连。一笑纷纷皆热客,歌笑无端激金石;野性难辞轸盖喧,同心零落岑苔迹。忽然海客天外来,握手便觉忘形骸;飘流人海渺一叶,眼底直已无群材。招要裙屐蓬门开,胜赏那复辞深杯;高吟一篇琴一曲,天风海水浮蓬莱。欢宴方阑促征役,客归我亦还江国;倦侣栖迟白下游,神交浩荡沧溟隔。吴君知我忆旧游,写出新图增感激;事业中年剩友朋,遭逢一例伤今夕。青山青青白日白,良会浮生几回得;但结清欢便不孤,苦求知己终何益。披图我正感索居,驿使忽送双鱼书;谪仙文彩秀东国(时适得朝鲜李藕船书,索作分书并刻印石),爱我翰墨如明珠。鲸波千丈招灵桴,银台琼馆神仙都;挥弦独赏伯牙曲,痛饮好卧长房壶。相携世外足千古,局促尘壤胡为乎?呜呼,局促尘壤胡为乎,古来骐骥騄耳多盐车(道光十九年三月张曜孙自题于白门节署,右拙诗呈政并乞题赐征咏)。(23) 这首诗清楚地交代了《海客琴尊图》的来历,乃是吴伟卿为张曜孙所画,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张曜孙写了这首诗歌,深深地表达了结交李尚迪时,他内心之激动,“忽然海客天外来,握手便觉忘形骸;漂流人海渺一叶,眼底直已无群材”。结交李尚迪那种欣喜之情,无以言表,同时表达了他对李尚迪的敬意以及交往的寄望。张曜孙当即将此诗寄给李尚迪,李尚迪也写了唱和诗。其曰:“有酒如渑琴一曲,竹深荷净无三伏。醉来握手贵知音,后会宁叹难再卜。青衫何事滞春明,书剑飘零误半生。痛饮离骚为君读,大海茫茫移我情。”(24)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夫马进先生论及在洪大容与严诚的交往中,体现了东亚世界中“情”的世界(25),张曜孙与李尚迪的交往之时,则延续了这种“情”的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