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清道咸时期中朝学人之交谊(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 孙卫国 参加讨论

    道光二十五年(1845)正月,李尚迪第七次来京时,与张曜孙等清士人又举行了一次雅会,张曜孙信函中说:“自道光乙巳(二十五年),与阁下重晤于京师,作《海客琴尊弟(第)二图》。”算来这是他们的第三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之后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但是丝毫没影响他们的交往。此次见面后,张曜孙请吴冠英绘《海客琴尊图》第二图(26),画中有十八人,李尚迪说:“入画者:比部吴伟卿(赞)、明府张仲远(曜孙),中翰潘顺之(遵祁)、补之(希甫)及玉泉(曾玮)三昆仲,宫赞赵伯厚(振祚)、编修冯景亭(桂芬)、庄卫生(受祺),吏部姚湘坡(福增)、工部汪鉴斋(藻)、明经张石州(穆)、孝廉周席山(翼墀)、黄子幹(秩林),侍御陈颂南(庆镛)、曹艮甫(懋坚),上舍章仲甘(岳镇)、吴冠英(俊)。冠英画之,共余为十八人也。”(27)可见,这次雅会有十八人参加,除李尚迪外,其他十七人皆为清朝士人,他们构成一个群体。李尚迪诗曰: 
    十载重揩眼,西山一桁青。题襟追汉上,修稧续兰亭。颜发俱无恙,庄谐辄忘形。今来团一席,昔别隔层溟。记否怀人日(尝于癸卯燕馆人日,得张仲远、王子梅书,有诗记其事),依然逐使星。马谙燕市路,槎泊析津汀。往迹寻泥雪,良缘聚水萍。延陵佳邸第,平子旧居停(燕集于吴伟卿比部留客纳凉之馆,时仲远寓此)。冻解千竿竹,春生五叶蓂(时乙巳新正五日也)。胜流皆国士,幽趣似山扃。投辖从君饮,焦桐与我听。杯深香滟滟,调古韵泠泠。此日传清散,何人赋罄瓶。愿言钟子赏,休慕屈原醒。北海存风味,西园见典型。古欢等观乐,中圣剧谈经。文藻思焚笔,词锋怯发硎。已知交有道,矧感德惟馨。海内留图画,天涯托性灵。百年几相见,万里即门庭。(28) 
    该诗深深地表达其与张曜孙的深厚情谊,因为当时张曜孙已离开北京,常年在湖北,交通不便,无法及时获得李尚迪的消息。张曜孙一直到1849年,读到《恩诵堂集》中的这首诗,才作《读恩诵堂集次尊题海客琴尊第二图诗韵》,其中有曰:“初识藕船,犹未通籍,甲辰奉使来都,秩三品矣。”(29)此诗曰:“天外传诗册,披吟眼倍青。壮怀千万里,游迹短长亭……”(30)之后再接《奉怀再次前韵》曰:“三载东瀛梦,沧波万里青;旧欢留画卷,别思恋旗亭……”此诗后有文字曰:“七言近体及前首,皆前岁之作,冗杂未能奉寄,顷以振灾居村寺者半月,稍得余暇,因写前诗并缀此编。夜寒呵冻,不复成字。己酉冬至后十日曜孙并记。”(31)此诗作于己酉(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当时张曜孙在湖北赈灾,天寒地冻之时,尚考虑和李尚迪之诗。诗中寄予了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两次雅会,然后根据雅会情况作画,再为此画,彼此作诗唱和,表达相思之情,成为他们交流的重要方式。尽管相隔数千里,天各一方,数年不获消息,但是他们内心始终牵挂着远在天边的朋友,成为当时一文人一种重要的交往方式。这一幅画,数首诗,成为他们情谊的见证。 
    1845年春在北京的相见,对于李尚迪与张曜孙来说相当重要,也是李尚迪与清朝学人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年份。除了《海客琴尊第二图》外,吴俊还画了一幅《春明六客图》,孔宪彝作《题春明六客图并序》,序曰:“乙巳(1845)春,余与张仲远、陈梁叔、黄子幹三君,同应部试在京。王子梅走书介仲远,乞貌余于是图,请至六七,以事未果。既而,余与三君皆报罢,仲远铨武昌令,将先后出都。仲远复申前请,遂合写一卷,寄子梅于济南。六客者,仲远、梁叔、子幹、子梅与余,及朝鲜使臣李君藕船也。余与李君实未识面,今读子梅自记之辞曰:风潇雨晦,独居岑寂之时,展视此图,不啻见我良友,何其情之笃欤?率题二截句志意。他日春明重聚,或践六客之约,则此卷以为嚆矢矣。”(32)可见,《春明六客图》,乃是以1845年,他们在北京之相遇相会为题材,而创作的一幅画。在他们与李尚迪交往之时,张曜孙等四人同为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而李尚迪是来自朝鲜的通译。从洪大容开始,清朝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严诚、陆飞、潘庭筠等人,与洪大容等交往就十分密切,而张曜孙等人与李尚迪相识之际,也是参加会试的举人,他们也极为热衷与李尚迪交往。在朝鲜人看来,与这些尚未有进士功名的中国儒生交往,更能获得真情,更能成为好朋友,因而他们也很乐意交往。因为初识时,尚是贫寒之士,以后交往也就更为真切。 
    以后王鸿在致李尚迪书函中,向他说明《春明六客图》之情况,曰:“《春明六客图》,吴冠英所画,甚佳。中首坐阮太传,书卷首君也。次仲远、次弟及陈良叔、孔绣山、黄子幹也,皆杂坐水石树竹间。包慎伯作记,秦澹如、孔绣山皆各有文,余则海内名流公卿题咏,吾兄题诗于此纸,以便裱于卷中……兄诗如写不完,此纸乞转恳贵国工诗书者,题于后亦可。兄书字不必大,纸长可多请几位名人书之。不然,卷子太大太粗,不能再乞名人题耳。”除介绍《春明六客图》的来历,具体内容以及题咏情况,更重要的是希望李尚迪也在此图上题诗,并希望他能够请朝鲜诗人题诗。“前画兄真面并仲远、子乾、澹如、梁叔与弟六人。仲远书首曰《春明六子图》,仿古人竹林七贤、竹溪六逸也。五人序记题咏,随后录寄。吾兄可先寄一诗否?”后来给李尚迪的信函中,多次提及此图中诸人命运,即如:“仲远久不得音信,存亡未卜,曹艮甫亦然。六客图中,惟孔绣山、黄子幹在,春明晨星寥落,展卷浩叹。”(33)王鸿向李尚迪求唱和诗,李尚迪遂作《子梅自青州寄诗,索题春明六客图》(34)以应之。 
    事实上,这种雅集图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一般多是描绘士大夫、文人在非正式场合和睦交谊的聚会场景,着重刻画并渲染参加者的身份、行为、活动乃至整个聚会的气氛(35)。雅图集大体上兴起于三国时期的“文会图”,后来成为东亚世界的共同现象。清代文人生活中,雅集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朝鲜使行人员的加入,更为这种雅集图增添了国际性的意味。既是中朝学人交往的方式和见证,同时充分说明,当时中朝学人的交往呈现出群体化的趋势。而张曜孙与李尚迪交往的《海客琴尊图》两幅图,名称中特别突出“海客”二字,乃是凸显李尚迪的重要性,或者说某种程度上,这种雅集图本身就是以李尚迪为中心,突出他在清代文人群体中的重要地位,《春明六客图》亦含有类似的意义。张曜孙与李尚迪交往的背后,是李尚迪与清代文人群体交往的缩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