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总论 >

面向社会需求的公众史学(公共史学):老问题、新探索(11)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 王希 钱茂伟 赵冬 参加讨论

        公共史学在中国高校发展的可行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徐善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历史学系教授)
    现代公共史学发源于世纪年代的欧美,至今已获得长足发展。而在中国尽管世纪年代就已经开始对其进行介绍和研究,但至今仍很难登上中国高校的“大雅之堂”。那么公共史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是否具有发展的可行性?或者说在大学里能否设立公共史学专业?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从学理上说在高等学校历史学科中发展公共史学,同史学自身的目的和价值完全一致。
    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公共史学的出现开辟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史学为公共服务之目的的新途径,这也就为高校历史学科强化史学的“致用”目的提供了机遇。史学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自己的双重价值追求“求实”与“致用”。前者是为了追求史学自身的学术价值,后者则是追求史学的外在社会价值。传统史学的“致用”大都集中于统治与精英阶层的“资治”、“垂训”等政治功用,但是随着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兴起打破学院与社会之间、专业史家与公民大众之间的藩篱使史学真正为公共领域和社会大众服务就变得十分迫切。同时,由于公民的历史意识和历史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要求参与历史创作的意愿或冲动也不断增强。普通大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也强烈要求成为历史的写作者,即所谓的“人人都成为他们自己的历史学家”。可以说新社会运动的壮大和公民历史意识的高涨,既是历史学在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转向的外在因素,也是世纪七八十年代“史学危机”或史学人才“就业危机”与公共史学兴起的外在因素。在高校历史学科中发展公共史学就是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将史学的“致用”目的加以拓展、深化的具体行动。具体到我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以及鼓励高校开展应用性人文学科的研究,为史学进入社会和公共领域、深人到大众中去提供了契机。在高校开设公共史学专业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是完全有其学理依据的。
        第二公共史学的出现也是历史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其自身发展的一条新途径这也为高校历史学科借以推动学院史学的创新和扩大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提供了机遇。众所周知世纪后期以来历史学步人专业化的发展进程。然而也正是在这种进程中,历史学的“致用”价值被“科学化”所遮蔽。尽管世纪初随着科学开始走向综合,历史学也逐渐打破同其他学科之间的藩篱,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趋势,但是它所走的主要是“社会科学化”的道路。尤其是到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达到了顶峰,这不仅使得历史学变得越来越不为许多专业史学家所理解,而且也变得越来越脱离普通大众从而导致了史学的“文化转向”。因此,笔者认为史学的“文化转向”既是史学界为了恢复历史学这一人文学科的人文价值而进行的一种努力同时也是为了扭转史学高度专业化所带来的史学“致用”功能大大降低而进行的一种修正。而且,史学人才的“就业危机”恰恰就是史学高度专业化带来的后果。公共史学的出现就是要打破束缚历史学发展的藩篱开拓历史研究新领域、新方法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以实际行动打破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藩篱真正落实跨学科研究与服务公共领域和公民大众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笔者认为公共史学并不仅仅是对学院史学的一种反动,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史学向新的方向发展。两者表面上看来好像针锋相对但实际上却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公共史学不仅没有弱化史学的学术价值,反而会进一步提升史学的学术价值。故而,在高校历史举科中发展公共史学与史学自身的学术价值是完全一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早期介绍美国公共史学的论文有罗荣渠《当前美国历史学的状况和动向》《世界历史》1982年第5期;王渊明:美国的公共史学》,《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杨祥银《美国公共历史学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