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众史学与大众史学 要想辨析两者的不同须对“大众”一词进行辨析。在西方,大众是上层精英之外的多数下“民众”①带有较多的轻蔑意味。进人近代以后,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轻蔑意味逐渐消失,指代“普通民众”。在汉语中“公众”与“大众”是可以通用的。当然,从语意来看“公众”比“大众”更为正式些,“大众”一词过于通俗化难以成为学术语言。在中国,“大众”的使用更早也更为普遍,譬如“大众文化”、“大众电影”、“大众文艺”。相比而言“公众”的使用是在近十多年才频繁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大众史学”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有人将之理解为大众文化意义上的史学。“大众史学具有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语言简练选题广泛同时集知识、趣味和科学性于一体很容易为多种不同层次文化水平的读者所接受和喜爱的特点。”②这种理解更接近于“通俗史学”’即历史知识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也有人将美国的公共史学译为“大众史学”。周樑楷将“public history”的内涵作了扩充,认为“大众史学”应包括三个部分大众的历史、写给大众阅读的历史、由大众来书写的历史。他将学术史学定位为“小众部”而将大众史学定位为“大众部”。 最近王记录在教育部“爱课程”网开讲的视频课程《走向大众的历史》,也涉及了“大众史学”概念。他是用学术型史学与普及型史学两个概念来划分的,涉及了历史知识的大众化与历史书写者的大众化,不过关注的重点仍是传播层面的通俗史学。 如果将“大众史学”局限于通俗史学层面则范围过于狭窄,无法涵盖“公众史学”;如果将“大众史学”等同于“公众史学”,则不必做过多的辨析。从目前中国的语境来看“大众史学”出现的频率不多。从未来公民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使用“公众史学”更为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②罗义《“大众史学”:检验和实现史学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