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就国内外高校的公共史学实践来看在中国高校开展公共史学教育也是完全可行的。美欧一些国家高校的公共史学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就是一个佐证。如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超过所大学设立公共史学课程,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课程体系其中有60多所授予公共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与此同时,公共史学专业的毕业生涉足诸多公共与私人领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获得了广泛的青睐,“就业危机”问题迎刃而解,公共史学家的初衷得以实现。①公共史学的发展不仅得到“传统史学界”的承认,而且他们相互之间的合作也不断加强。可以说,公共史学已经融人到历史学科的体系之中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美国,公共史学巳经取得全面丰收,影响不断扩大。 在我国,随着2010年以来对公共史学的研讨再掀热潮,②公共史学建设已经开始在一些高校有了实际行动。就笔者所知,大陆最早在高校开设公共史学课程的是复旦大学历史系,他们不仅培养了一批公共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且也培养了一批对公共史学感兴趣的社会公共人士。2007年上海师范大学以“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为平台开展公共史学的研究与教学活动。③2013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率先建立中国首个“公共史学研究中心”,并在同年月举办了“首届全国公共历史会议。④2014年7月,上海师大还举办了“首届中国公众史学高校师资培训班”;此外正在筹划出版一系列读本、译丛以及公众史学和公共历史的年度发展报告。由此可见上海师范大学在全国公共史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起着引领作用。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曾于2009年因招生危机而提出开办公共史学专业的设想,2010年将“公共史学”课程正式列入历史学系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当然亦有其他大学先后建立起同公共史学相关的研究中心,相关的学术会议与网站也相继召开或创建。⑤中国高校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已经行动起来,开始探索在历史学科体系内建设中国的公共史学。 与学术界要求建立公共史学的声音相呼应民间的公共史学力量迅速崛起。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对历史感兴趣的社会公众队伍不断壮大,公众的历史意识和历史反思能力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来自社会公众的历史书写者。新的传播媒介如互联网、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则为公众书写历史和传播历史提供了更为廉价和便捷的渠道。“首届全国公共历史会议”就有一批民间的写史者和公共历史机构参与其中,如“新历史合作社”、“草场地工作室”、“北京雷禾文化传媒”等。我认为,公众同样迫切要求打破学院史学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藩篱,在高校建立公共史学以指导和推动民间公共史学的发展。这些高校和民间公共史学的实践说明’高校开展公共史学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目前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公共史学教育摆在眼前的要务,自然是要厘清公共史学的性质及其特点。笔者认为所谓的“公共史学”就是以历史学的基础研究为依托,通过公共史学人才的培养将历史学方法运用于诸多公共与私人领域,如政府与企业政策的制定、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会展与商务、信息的搜集与管理、媒体与影视、社区及家族历史、公共历史教育等,从而达到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目标。因此与历史学的基础研究相比它的鲜明特色就是其公共性、大众性、跨学科性、实用性等。正是由于公共史学的这些性质与特色给传统史学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所以才造成在高校开展公共史学教育时面临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关于美国公共史学的发展参见王希《谁拥有历史—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发展与挑战》《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 ②2010年以来见诸期刊的论文或文章主要有前引文所提王希的文章及其《西方学术与政治语境下的公共史学》(《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陈新《从后现代主义史学到公众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公众史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框架》(《学术月刊》2012年第3期),《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史学》(《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姜萌:《通俗史学、大众史学与公共史学》(《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4期),《学院派史学与公共史学》(《山东社会科学》年第期);韩俐彦:《历史知识社会化与公共史学》(《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王立桩《“应用史学”还是“史学应用学”—浅谈公共史学的学科属性》《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姜新《世纪美国公共史学与中国应用史学的不同命运》《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1期);李鹏《“公共史学”理论对我国历史教学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孟钟捷:《公众史学学科建设的可行路径》(《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胡勇:《关于发展我国公共史学的若干思考》(《历史教学》2013年第7期);赵亚夫、张文涛等:“公共历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笔谈)”(《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祝宏俊:《公共史学之公共性之反思》(《江海学刊》2014年第2期)。 ③姚菲、苏智良《公共历史学与高校史学人才的培养》《历史教学》2008年第10期。 ④关于“首届公共历史会议”的情况参见徐善伟、徐琳娜、孙罗兰《书写史学的新纪元—首届全国公共历史会议综述》《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向超、唐宇军《钩沉记忆书写历史—首届全国公共历史会议综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 ⑤除了上海师大举办的“全国首届公共历史会议”之外还有重庆大学于年月举行的第一次面向专业学者的公共史学研讨会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于年月召开的“中国公众史学学术研讨会”。宁波大学史学史研究所的“公共史学研究中心”还创建了中国首个名为“中国公众史学网”的网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