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京考选 外务部成立时,一批总理衙门章京直接转为外务部司员。此后,经由1896年考取记名的总理衙门章京陆续传补进入外务部,成为外务部官员的重要来源。从1901年到1906年停用考试为止,由总理衙门章京转为外务部司员、或经考试而依次序补者约68人,他们的基本情况参见表2(18)。 通过章京考试所选任的司员,严格遵循最初的章程规定,即汉章京限定进士、举人、拔贡出身。这一类外务部司员多无出国经历,传补入署后,从司务厅、清档房做起,通过处理文牍,熟悉办理流程及外交事务。一般来说,尽管外语非其所长,但他们文字能力较强,能熟练处理本部事务,日常行事也常有儒家道德的约束。总理衙门章京传补外务部司员,止于1906年。当时,通过1896年考试的章京传补完毕,外务部上奏,改变司员选任办法,从驻外人员、留学生、各省洋务官员中奏调司员。由此,迅速改变外务部官员的组成与结构。 (二)驻外使馆 外务部改制后,屡次重申内外调用的原则,即外务部丞参、司员任驻外公使、参赞、随员。在外务部停止考试之法,而改行奏调的选官方式之后,驻外人员成为外务部选调的对象之一。他们在回国后,一般先入外务部储才馆学习,而后才进入部内正式任职。据《大清缙绅全书》、《职官录》、《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检出来自驻外人员的外务部司员至少有以下15位(19): 出自驻外群体的外务部司员,有国外任职的经历和交涉经验,熟悉所驻国情况,部分人外语能力较强。相对而言,在外务部司员中,职业水准较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