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因为普世王权的危机带来对宗教、迷信、意识形态等终极价值的渴求,同样构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世界的重要内容。吕妙芬的《明清儒学对个体不朽、死后想象、祭祀原理之论述与实践》,阐释了近世儒学在个体灵魂不朽问题上的新发展,并说明儒家士人对于死后理想境界的想象与相关祭祀原理的联系①。康豹(PaulKatz)的《迷信及其反对者:毁庙运动在中国(1898~1948)》一文,关注的是1898~1948年以来,由各级政府发起的毁庙运动,以此观察国家权力如何在“反对迷信”的旗号之下,在地方社会确立自身权威②。黄克武的《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一文注意到,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灵学不但与传统宗教信仰中的扶鸾活动有直接关联,又尝试将其与西方的心灵学、妖怪学、催眠术、灵魂照相等结合在一起,来回答生死鬼神、死后世界的终极思考,并试图以此解决因道德沦丧带来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介(书籍、报刊)和社会群体(社团)的崛起,佛教的复兴在19世纪后期形成显著思潮③。葛兆光在《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戊戌前后知识人中的佛学兴趣及其思想意义》一文中谈到,晚清士人受到杨文会和康有为佛学兴趣的影响:一方面,在部分士大夫眼里,单纯依靠儒家学说已经不足以应付眼前的重重危局;另一方面,在寻求富强的过程中,国家力量的“自强”与民族精神的“自振”,需要依靠新的宗教资源赋予国民新的精神力量④。除了上述活跃于上层社会的知识精英之外,民间宗教信仰也随着近代以来城市的发展,逐渐在中下层读书人当中广泛传播。这一面相同样引起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者的兴趣。根据柯若朴(PhilipClart)、志贺市子及范纯武等学者的研究,从道光庚子年(1840年)之后,中国进入一波以“三相代天宣化、神圣合力救劫”论述为主导的宗教运动。当时的读书人如郑观应、陈撄宁、王一亭等人,都在这一波浪潮中积极地“力行善举,挽回劫运”⑤。作为民国初年都市道教在家信众的实践领导者之一,陈撄宁一边广泛阅读各类西方科技书籍,一边在全国各地的佛道名山旅行,访求、研读和修习不同的静坐法。这种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并存的情形,在身处变动社会中的陈撄宁身上以并不矛盾的方式存在着⑥。不仅如此,陈氏及其友人们还尝试在丹道传统中发掘科学因素,并在道教修行(如外丹实验)中寻找与现代科学相似的精神和知识。另一方面,民间宗教的知识论背景,还表现为与晚清以来的民族主义价值诉求的密切互动。“仙学”为救亡提供了实际而有效的养生法,为复原或转化民族精神(“元气”)提供了完善的方法。它通过严格而艰苦的追求身心上的修炼,最后达到强国强民的目的。因此,以王一亭为代表的都市精英,常因政商活动被视为现代性的楷模。然而,因宗教信仰的关系,在他们参与灾难救援的背后,大多明显受到了自身信仰的宗教的激励⑦。较之王一亭,名声更为显赫的郑观应则是晚清自强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在实业家与变革者的身份之外,郑观应曾钻研南、北派丹经数十种,遍访丹诀五十年,从事道经刊刻与整理,出入各派丹道思想并有所体悟,是清末道教史上相当活跃的人物。另一方面,郑观应晚年出入三教,对于当时盛行的扶乩活动多有接触。他参与的上海道德会和崇道院是强调道术修为、扶鸾治病与救助的宗教团体⑧。可见,在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与宗教之间存在着更加复杂与多元的关系;在同一个士大夫身上,也有着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紧张与互动。从陈撄宁、王一亭与郑观应的精神世界里,不难体察历史与思想的复杂性,以及近代中国士大夫在宗教上的终极关怀与对“现代性”的独特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吕妙芬:《明清儒学对个体不朽、死后想象、祭祀原理之论述与实践》,收入吕妙芬主编:《中央研究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近世中国的儒学与书籍:家庭、宗教、物质的网络》,台北,中研院2013年版。 ②康豹(PaulKatz):“‘Superstition’anditsDiscontents:OntheImpactofTempleDestructionCampaignsinChina,1898~1948”,2012年中研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近代中国知识史”专题讨论会论文,http://mingching.sinica.edu.tw/newsletter/032/sinoreport/sinoreport3.html(2014年11月1日查阅)。 ③黄克武:《民国初年上海的灵学研究:以“上海灵学会”为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年3月。 ④葛兆光:《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戊戌前后知识人中的佛学兴趣及其思想意义》,《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⑤范纯武:《飞鸾、修真与办善:郑观应与上海的宗教世界》,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编:《从城市看中国的现代性》,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版。 ⑥刘迅:《修炼与救国:民初上海道教内丹、城市信众的修行、印刷文化与团体》,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编:《从城市看中国的现代性》,第222页;刘迅:《走向现代:民国上海的道教革新、修行与内丹社团》(XunLiu,DaoistModern:Innovation,Lay Practice,andtheCommunityofInnerAlchemyinRepublicanShanghai ),剑桥,2009年版。 ⑦康豹(PaulKatz):《一个著名上海商人与慈善家:王一亭》,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编:《从城市看中国的现代性》,第276页。 ⑧范纯武:《飞鸾、修真与办善:郑观应与上海的宗教世界》,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编:《从城市看中国的现代性》,第24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