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近2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14)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月刊》2015年第1期 段炼 参加讨论

        五、报刊、舆论与思想形塑
    晚清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和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成长,报纸杂志开始大量涌现,为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原始资料与参考文本。近年来,研究者在深入推进《新青年》《新潮》《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等名报名刊研究的同时,也展开了对那些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昔日关注度较低的报刊,如《科学》《努力周报》《学衡》《解放与改造》《国风》《观察》《战国策》等的观察与思考。
    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报刊,与纯粹新闻史意义上对于报刊的研究不同。郑大华在《报刊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一文中就提出,一方面,思想史研究试图借助报刊这一重要媒介,观察当日诸多思想观念、知识体系、意识形态,如何借助报刊传播从而形塑社会认知。另一方面,近代报刊及其创办者、经营者、作者与读者之间构建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网络,同人报刊营造的舆论体系及其社会反馈、报刊论战与知识分子思想论辩等议题,也拓展出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空间。研究报刊,首先研究报人与报刊的关系,因为报刊是由人创办和经营的,报刊的性质往往由创办者(个人或思想和学术界群体)和经营者所决定;其次研究社会与报刊的关系,因为任何报刊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或多或少会带有它存在时期的社会络印;再次研究报刊与报刊的关系,一是报刊间的相互关系,二是报刊之间的相互比较①。
    潘光哲在《〈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一文中注意到,作为戊戌变法时期最受瞩目的期刊,《时务报》在读书界引起的回响其实多元繁复。每位读者都会因个人关怀的不同与思想立场的差异,对《时务报》承载/提供的信息做出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从而构成生命个体对外在局势和自我定位的认知。其引发的回应策略与行动自然也是千样万态。整体观之,围绕着像《时务报》这样的传播媒介而引发的读者的喜恶乐怒,其实是思想观念体系/价值系统在公共场域里的趋同或冲突。从《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之间的互动切入,可以让人们对于传播媒介如何形成晚清中国“公共空间”,提供个案观察的视角②。
    报刊与思想史较为直接的关联,首先在于以特定的报刊(常常是同人报刊)为中心,常常形成一个或多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群体。而以报刊为中心的知识分子群体,其聚散离合往往也见证了转型时代的思想脉动与社会势力的此消彼长。五四新思潮的核心力量,是以《新青年》杂志为纽带结合形成的一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经由地缘、师友、革命同道以及思想主张,相互吸引与呼应、聚合而成。杨琥的《同乡、同门、同事、同道:社会交往与思想交融———〈新青年〉主要撰稿人的构成与聚合途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解读《新青年》主要撰稿人聚集途径之变化,以此彰显五四时期思想演进与社会变动互动的过程。可以看到,“新文化阵营”的聚合与分化,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政治主张对立歧异而思想观念相互交融的复杂性。在发动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这一思想的丰富与紧张,也经历了由依赖同乡、同门、同事等传统的社会人际关系,向以思想主张一致为基础的新型社会交往方式的转变。作者指出,新思潮核心力量是一个联合阵营,但并非一个具有严密组织的政治团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过后,它的分裂与重组势所必至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郑大华:《报刊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
    ②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③杨琥:《同乡、同门、同事、同道:社会交往与思想交融——〈新青年〉主要撰稿人的构成与聚合途径》,《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