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前后两次争国权运动的异样形态及形成原因(7)
对民众情绪产生涣散作用的更直接因素是运动内部的分裂。鉴于前此中国外交失败的教训,各界民众在华盛顿会议问题提出时就大声呼吁内部统一,共同对外。华会开会前,署名吴品今的时评指出,中国过去外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南北分裂,国局不定,内交不和”,此次外争国权,“国民务求以共通之利害为前提,使外交超越于政争之上”。(注:吴品今:《呜呼外交主义之外交》,1921年10月23日《晨报》,第6版。)广大民众对此颇为认同,并抱有很大希望。为了实现一致对外,全国各界118个民众团体于1921年11月11日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国民外交大会。(注:《全国国民外交大会成立纪》,1921年11月12日《申报》,第4张第14版。)会成立的目的就是要使全国各团体“标识分明,宗旨一致”,以实现“协群策群力,起图挽救(国权)”的目标。(注:《北京代表又脱离外交大会》,1922年1月25日《晨报》,第2版。)且明确提出了与反对“二十一条”运动和五四运动提出的“对内不对外”口号完全相反的“对外不对内”的口号。(注:《国民外交大会筹备三志》,1921年11月1日《申报》,第4张第14版。)各团体在实际活动中亦颇强调“对外不对内”一点。上海工界团体在关于游行示威的决定中规定,其爱国活动“完全为力争外交,不涉内政及党派”(注:《各工团之外交运动》,1922年1月7日《申报》,第3张第10版。)。上海商学各界在筹备反对直接交涉的游行时,亦申明其行动“完全对外,不涉内政”(注:《内外一致反对鲁案直接交涉》,1921年12月10日《晨报》,第2版。)。表明各界民众确怀有不参与内争,全力向外争取山东主权的强烈愿望。华盛顿会议开幕日,北京各团体国民外交联合会在中央公园举行集会,其宣言告谕列强:“南北纷争,是一时的及局部的现象,中国国民自身本届一致且统一的”;并号召民众注意和拥护全国国民外交大会及上海国是会议的主张,“以国民自决之精神为全国一致之表示”。(注:《今日中央公园之联合大会》,1921年11月11日《晨报》,第2版。) 但是,在事变过程中,国内政争很快就被带入了外争国权的运动。华盛顿会议开会不久,孙中山表示了与一般民众团体很不一致的意见,根本否认北京政府的合法性,否认北京派出的外交代表团有代表中国的资格,也否认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一切关于中国的决议。(注:《孙文不承认会议决议》,1921年11月16日《晨报》,第2版。)山东问题“斡旋交涉”后,全国兴起集资赎路运动时,非常国会又通电全国,坚决“反对赎路之提案”(注:《广东旧国会反对赎路之提案》,1922年3月2日《晨报》,第2版。)。原本以“外争国权不涉内政”为宗旨的国民外交大会也逐步放弃对内中立立场,明显站到广州军政府一边行事。1922年1月10日,国民外交大会通过决议,“通电华会与各国政府,及驻华各国公使,不承认北京政府有代表中华民国之资格”(注:《全国国民外交大会紧急会纪》,1922年1月10日《申报》,第4张第14版。)。这一举措立即引起“各方面均起而反对”。北京各团体致电国民外交大会,指出不承认北京政府外交代表团有代表中国之资格,会“危及”中国“国际地位”,“不宜对外宣示”。但为了维持全国一致对外局面,北京各团体表示不打算退出国民外交大会。(注:《国民对于外交运动之一致》,1921年12月17日《晨报》,第2版。)此后,国民外交大会不但未放弃否认北京政府外交代表的表示,且提出了拥护广州政府的主张。1922年2月14日,该会第十五届代表会召开时,到会人数已达不到法定标准,但仍表示了完全接受广州政府领导的态度。(注:《国民外交大会之会议谈》,1922年1月15日《申报》,第3张第10版。)北京各团体代表等因国民外交大会涉足党争政争,有被“一党利用之嫌”,完全违背了初衷而纷纷宣告与之脱离关系。至1922年1月25日,已有上海商会教育会、浙江教育会等十余团体及河南、山西、湖南、陕西、甘肃、奉天、吉林、黑龙江、安徽、热河、南京等省市代表宣告退出国民外交大会组织。(注:《北京代表又脱离外交大会》,1922年1月25日《晨报》,第2版。)1922年2月7日,外交大会主席、华侨联合会代表李登辉亦正式申明辞职,其理由之一是:“本会以国民外交大会标题,而涉及内政,无论是非,与名义不符,且与初愿专力外交之心不同。”(注:《外交大会之谈话会纪》,1922年2月8日《申报》,第4张第15版。)在全国民众集资赎路的高潮期中,国民为“外争国权”而组建的全国性联合组织迅速走向分裂,无疑对民众情绪产生了巨大的涣散作用。 上文述及的诸多因素导致华盛顿会议期间民众反对山东权益“中日直接交涉”示威运动的平稳发展,与巴黎和会期间的五四运动形成鲜明对照。民众运动是社会演进中出现的危机或非常态过程,由社会的重大矛盾冲突所引起。冲突本身的严重程度在根本上决定着民众运动的规模与危机的剧烈程度。但是,一种社会冲突出现后,众多偶然的、具体的因素又可能突然引起民众情绪的重大变化,导致社会危机的大起大落。这是历史演进呈现出的重大事件与其他诸因素的因果联系。分析这些因果关系的目的不在于撮示历史事件之间具体因果联系的普遍意义,而在于从一个新的侧面描述历史的发展进程,说明同一个社会矛盾焦点可以在不同的具体条件制约下导出差异极大的社会反应,并呈现这一反应的具体面貌。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