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参考文献: [1]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2]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第199-201页。 [3]商传:《从“口喃耳语”到“抵掌剧谈”--晚明专制政治的松动与早期人文主义》,《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 [4][清]叶梦珠:《阅世编》卷2《学校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3页。 [5]顾炎武:《亭林文集》卷1《生员论》,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本。 [6]郭培贵:《明代科举发展的特征与启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7][清]陈瑚:《确庵先生文钞》卷5,清同治九年合肥荆氏刻本。 [8]王安石:《新刻临川王介甫先生集》卷首李光祚序,明万历刻本。 [9]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5页。 [10]诸葛蔚东:《媒介与社会变迁--战后日本出版物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11][60][61]孔尚任:《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83、5、192页。 [12]熊文举:《雪堂先生文集》卷24《藏书目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112册,第562页下栏。 [13]参见李岳瑞:《春冰室野乘》卷下《百年前海王村之书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第300页。 [14]查继佐:《罪惟录》第1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98页。 [15]万应隆:《三峰传稿·吴麻沈合传》,《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101册,第551页。 [16][20][21][22]陆世仪:《复社纪略》卷1,《台湾文献丛刊》第259册《东林与复社》,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第47、54、54、64页。 [17]刘城:《峄桐文集》卷10《吴次尾先生传》。 [18][24]吴应箕:《楼山堂集》卷17《崇祯丁丑房牍序》、《国门广业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影印本,第198页。 [19]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卷5《东皋遗选序》,《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411册,第150页。 [23]夏燮:《吴次尾先生年谱》卷17《国门广业序》。 [25]乾隆《震泽县志》卷37《杂录一》。 [26]杜登春:《社事始末》,清道光年《昭代丛书》本,第5页。 [27][28][47][74]陆世仪:《复社纪略》卷2,《台湾文献丛刊》第259册《东林与复社》,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第65-66、68、68、68页。 [29]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14《陈芹》,清嘉庆扶荔枝山房刻本。 [30]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26《芝云社稿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集部第151册,第71页。 [31][32]陈际泰:《太乙山房文集》卷4《大戈山房社序》、《偶社序》,《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影印本,第67册,第421、42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