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时期,文社选文刻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明末清初的吕留良就曾指出:“凡社必选刻文字以为囮媒,自周钟、张溥、吴应箕、杨廷枢、钱禧、周立勋、陈子龙、徐孚远之属,以选文行天下,选与社例相为表里。”[19]可见,时文的编选和出版并非文社成员的个人行为。很多文社都有组织地进行时文编选和出版活动,他们通过与出版商的合作,有计划、连续性地推出了大量的时文选本,如崇祯二年在复社组织的尹山大会上,举行了征文活动,“按目计之,得七百余人……计文二千五百余首”,[20]这就是《国表》初集。此后,复社又组织了几次全国性的大会,每次大会的一项主要活动就是征集时文,参加者除江南士子外,北方省区甚至“秦、晋、广、闽,多有以文邮致者”,[21]《国表》也因此先后共刊行了6集,一度成为复社的连续性出版物。《国表》汇聚了一大批时文选家,“名魁鼎甲多出其中,艺文俱斐然可观,经生家莫不尚之。金阊书贾,由之致富。”[22]由此可见,《国表》是当时极为畅销的举业用书。崇祯三年,复社的骨干成员吴应箕、陈贞慧等“大会复社之士张溥等于金陵,又与同里刘伯宗始举国门广业之社”,[23]崇祯六年、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三次聚会于金陵。国门广业社也是积极利用结社来组织文章编选和出版活动,“裒诸聚者之文而刻之,其不在此聚而素为此聚之徒者犹之聚也,于是并其文而广之”,[24]这就是《国门广业》。《国表》与《国门广业》“俱纸贵国门”。[25]几社也积极组织征文和刊刻活动,崇祯初年开始以《几社会义》为书名选刻社员的八股文,到崇祯十四年,共刊行了五集;崇祯五年,几社又征集了这一年其成员所写的八股文,编成《壬申文选》,由小樊堂刊行。与《国表》相比,《几社会义》最初影响还非常小,但是,崇祯三年几社核心成员彭宾、陈子龙乡试同榜中举,几社因此名声大噪,《几社会义》亦因此开始畅销。几社创始人之一的杜麟征之子杜登春曾写道:“《国表》初刻已尽合海内名流,其书盛行,戊辰之房稿莫之与媲。《几社会义》尘封坊间,未能大显。至庚午榜发,卧子、燕又两先生并隽,而江右、福建、湖广三省贾人,以重资请翻刻矣。”[26]三省书商以重资请翻刻固然反映了《几社会义》的畅销程度,但更重要的是它与前文所述“金阊书贾,由之致富”一样,体现了商业出版环境下文社和书坊之间的良性互动。类似文社和书坊互动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崇祯四年会试,复社成员吴伟业中会元,“故事,新进士刻稿,皆房师作序。是时天如(张溥,字天如--引者注)名噪甚,会元稿竟以‘天如先生鉴定’出名”,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显然源于书坊和复社首领张溥之间的心照不宣:书坊欲借张溥的名声增加图书的销售量,而张溥也借出版物进一步扩大自己及复社的影响。正因为有书坊的积极参与,所以当房师李明睿“大怒,欲削伟业门人籍”时,吴伟业等人才得以“诿之书肆”。[27]在编选刊刻时文的活动中,很多文社都有专人负责文章的接收和邮寄,复社就是如此:“当天如之选《国表》也,湖州孙孟朴(即孙淳--引者注)实司邮置,往来传送,寒暑无间;凡天如、介生游踪所及,淳每为前导,一时有孙铺司之目。”[28]复社对选文活动的重视由此可见,这也说明文社的选文及出版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