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参见沈宗正:《雪堂集》卷5《松溪隐大题文选序》,《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本,集部第70册,第632页。 [34]道光《临川县志》卷22《人物志·文苑》,第19页。 [35]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5《填词名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43页。 [36]何伟然、丁允和选:《皇明十六家小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集部第378册,第143、148页。 [37]王浩、李媛媛:《论社会资本和话语权》,《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8][45]徐世溥:《同人合编序》,黄宗羲编:《明文海》卷313,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3230页上栏、3230页上栏。 [39]袁黄:《与邓长洲》,《游艺塾续文规》卷3,《续修四库全书》,第1718册,第199页。 [40][42]袁黄:《了凡杂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80册,第546、513页。 [41]《明史》卷391《陈幼学传》。 [43]曾异撰:《叙庚午程墨质》,黄宗羲编:《明文海》卷309,第3192页上栏。 [44]陈弘绪:《甲戌房稿辨体序》,黄宗羲编:《明文海》卷313,第3229页上栏。 [46][48]周同谷:《霜猿集》卷上,转引自蒋逸雪:《张溥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第28、27-28页。 [49]艾南英:《戊辰房书删定序》,黄宗羲编:《明文海》卷322,第3208上栏-3209页。 [50]黄宗羲:《思旧录·张自烈》,《黄宗羲全集》第1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9页。 [51]袁中道:《珂雪斋集·外集》卷9《游居柿录》,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珂雪斋近集》卷10《答袁无涯》,明书林唐国达刻本。 [52]周作人:《重刊袁中郎集序》,《周作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57页。 [53]林语堂:《有不为斋随笔》,《论语》(半月刊)1933年第15期。 [54][德]尤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王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25页。 [55]参见陈勤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56]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史林》2003年第2期。 [57]李贽:《藏书》卷首《纪传总目前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3册,第293页。 [58][65]王鸿泰:《社会的想象与想象的社会--明清的信息传播与“公众社会”》,陈平原等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6、143页。 [59]玛丽·兰金:《中国公共领域观察》,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96、199页。 [62][63]张一中:《尺度争奇》卷1、5,明刻本。 [64]姚廷遴:《历年纪》,本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5页。 [66][67]佚名:《民抄董宦事实》,《丛书集成续编》第26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上、203页下。 [68]徐鼒:《小腆纪传》卷46,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71页。 [69]戴名世:《戴名世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67页。 [70][71]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之关系的变动》,《许倬云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5、206页。 [72][美]艾凯:《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3页。 [73][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33页。 [75]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卷8。 [76]刘若愚:《酌中志》卷2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