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地域 >

魏晋南北朝文武分途的基础性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唐都学刊》 《唐都学刊》 参加讨论

在讨论文武关系的研究论著中,最常用的有两个词语:文武分职与文武分途。前者常见于先秦官制史的研究中,而后者则是唐宋后官制研究的着眼点之一。从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官职的设置从简单日益复杂,官职的职责也从笼统逐渐细致。在职责从笼统到细致的过程中,文武区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分化,即所谓“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1](P249)因此,在先秦的职官制度研究中,文武分职受到学者较多的关注。如王玉哲指出,西周中央政府的诸官,其职务虽然大致各有分工,但基本上文武不甚分明,军政是合一的。[2](P599)童书业认为,至春秋末叶,新兴大夫既起,武士有转成文士之兆,战国以后文武分职之制乃见萌芽。[3](P369)杨宽也指出战国官僚组织的重要特点就是官分文武。[4](P203)以上学者的论述表明,春秋战国前政府的官职职掌上没有明确的文武性质的区分。但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从军政(即军队日常行政管理体制)与军令(即军队统率指挥系统)两个方面对文武分职的情况重新予以审视,认为军令系统的文武分职可以说始于战国,但并不纯粹,文武相糅、职事相摄的现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存在;而军政系统的文武分职早在殷商西周就已存在,并不始于战国。[5]可以看到,这些研究多强调职官设置层面上的文武职责区分,这也是先秦官制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文武分途则是研究唐宋后文武问题的主要着眼点。学者的研究表明,文武分途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涵义。第一,文武官职是否由不同的群体来担任,如陈寅恪在讨论唐代“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时指出,“当李唐初期此集团(关陇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系统及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6](P47)第二,文武官职的选任机构是否不同,如周一良在考察文武官位时提到,“唐代文官试吏部,武官试兵部,始分两途。”[7](P119)第三,是否存在具有不同特征的文武群体。如于赓哲揭示出唐代武成王庙制的变迁背后隐藏的文武分途,意指当时文人与武人之间的文化隔膜。[8]第四,文武群体的仕途是否不同。如邓小南指出,北宋前期文臣武将因出身与资质之不同,并在统治者有意倡导强化下,基本沿着不同的仕途升进。[9](P174-183)赵冬梅则更细致地剖析了宋代的文武分途,指出宋代的武官又分为武选官与军职,文官与武选官有换官之制,军职也可换授武选官,但不能换授文官,这一制度将职业军人排斥在了行政职位以外。[10]从这些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唐宋后文武分途至少包含选任机构、文武仕途等存在的差别,而其中还隐含着一个重要问题,即文人与武人间的差异。
    汉唐之间文武分职已成基本制度而文武分途尚未定型。但文武分职及分途所涉及的内容在此期间同样存在,从上述文武分途的内涵看,文武官职和群体是考察该问题的基础所在,因此在研究展开之前,有必要对与文武分途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辨析,梳理时人对词语的理解和使用以及词语内涵在不同时期可能发生的变化,有利于我们深入分析和准确理解文武分途问题。因观察点狭窄且学识有限,粗疏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与文武官职相关的几组概念
    1.军将与军吏
    军国区分的思想早在先秦就已出现。史载:“及周之六卿,亦以居军,在国也则以比长、闾胥、族师、党正、州长、卿大夫为称,其在军也则以卒伍、司马、将军为号,所以异在国之明也。”[11](P3631)《周礼》记载一军的最高长官称军将,其下按照编制依次为师帅、旅帅、卒长、司马、伍长。[12](P2237)亦即当时军队统帅与行政官职在名称上已经有所区分,尽管任职者实际上或许并无区别。周制可能存在后人附会的成分,但到春秋战国之际将相分职已经成为官僚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13](P384)而后世仍存在军国殊用的观念,如“设官分职,军国殊用,牧养以息务为大,武略以济事为先”。[14](P2208-2209)这说明国家根据军事和日常行政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类别的职官。
    军队统帅,尤其是军事行动中的各级指挥官,史书中一般称为军将和军吏。刘劭《爵制》就指出,“自左庶长已上至大庶长,皆卿大夫,皆军将也。所将皆庶人、更卒也,故以庶更为名。大庶长即大将军也,左右庶长即左右偏裨将军也。”[11](P3632)则将拥有军功爵左庶长至大庶长者称为军将,是较高级的军队统帅。而唐代之前的史料也多用“军将”来指称军队统帅。
    (田)丰字元皓。天姿瓌杰,权略多奇。绍军之败也,土崩奔走,徒众略尽,军将皆抚膝啼泣曰:“向使田丰在此,不至于是”。[15](P238)
    泰、潜别赍致遗货物,欲因市马。军将贺达、虞咨领余众在船所。[16](P256)
    初,秀惧西军至,复召虔还。是日宿九曲,诏遣使者免虔官,虔惧,弃军将数十人归于汶阳里。[14](P1605)
    齐神武兵乃萃于左军,军将赵贵等与战不利,诸军因之并退。[17](P281)
    吾家子弟,决为主帅,分领兵马,散在诸军,伺候间隙,首尾相应。吾与汝前发,袭取御营,子弟响起,各杀军将。一日之间,天下足定矣。[18]P1211)
    以上例子中的“军将”,主要是在军事行动中领兵征讨,这一内涵在北魏时似乎有所扩大。
    周观,代人也。骁勇有膂力,每在军阵,必应募先登。以功进为军将长史,寻转军将。击赫连屈丐有功,赐爵安川子,迁北镇军将……子豆,初为三郎,迁军将。[19](《周观传》,P727-728)
    结宗人弥,善射有膂力。世祖时为军将,数从征伐有功,官至范阳太守。[19](P989)
    尉拨,代人也……从讨和龙,迁虎贲帅,转千人军将。又从乐平王丕讨和龙。除凉州军将,击吐谷浑,获其人一千余落。[19](P729)
    暄聪了,美容貌,为千人军将、东宫吏。[19](P95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