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官与武官的称呼仍主要用于中央官职的区分上,这从武官多指禁卫军官上即可见一斑。 左卫领营将军会稽许荣上疏曰:“今台府局吏、直卫武官及仆隶婢儿取母之姓者,本臧获之徒,无乡邑品第,皆得命议,用为郡守县令,并带职在内,委事于小吏手中。”[14](P1733) 晋帝自孝武以来,常居内殿,武官主书于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司诏诰,任在西省,因谓之西省郎。[32](P1625) 内外百官文武、督将征人,遭艰解府,普加军功二阶;其禁卫武官,直阁以下直从以上及主帅,可军功三阶;其亡官失爵,听复封位。谋反大逆削除者,不在斯限。[19](P249) (元象元年)四月庚寅,神武朝于邺,壬辰,还晋阳。请开酒禁,并赈恤宿卫武官。[33](P20) 虽然文官与武官多用以区分中央官职,但当时用文武连称来泛指群官已经十分普遍。 今公亲征,文武将吏、度支筹量、舟舆器械所出若足用者,然后可征。[14](P1886) 邃称疾不省事,率宫臣文武五百余骑宴于李颜别舍,谓颜等曰:“我欲至冀州杀石宣,有不从者斩!”[14](P2766)(石邃为石季龙太子) 十二年正月,诏公依旧辟士。加领平北将军、兖州刺史。增都督南秦,凡二十二州。公以平北文武寡少,不宜别置。于是罢平北府,以并大府。[32](P35) 东莞太守萧惠徽率郡文武千余人攻思道,战败,又见杀。[32](P1538) (中大同元年)夏四月丙戌,于同泰寺解讲,设法会。大赦,改元。孝悌力田为父后者赐爵一级,赉宿卫文武各有差。[34](P90) 于东西两省文武闲职、公府散佐、无事冗官,或数旬方应一直,或朔望止于暂朝,及其考日,更得四年为限。是则一纪之中,便登三级。[19](P1319) 又诏益宗率其部曲并州镇文武,与假节、征虏将军、太仆少卿宇文福绥防蛮楚,加安南将军,增封一百户,赐帛二千匹。[19](P1371) 可见,“文武”可用来泛指军事行动中的从征将吏、东宫臣僚、地方军府僚佐、州郡属吏、中央职事官及散官,等等,所指十分宽泛。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文武官职的区分到唐代显得更加完善和细致,这在《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中有所体现。其中文官包括以诸郎为称的文散官,以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为主体的中央文职事官以及都督、都护、刺史、县令为主体的地方文职事官。武官则包括以将军为称的武散序列;保护皇帝、太子、亲王、镇守京城、地方折冲府、镇戍的武职事官与卫官序列。尽管如此,唐代史料中文官与武官在狭义上仍多指中央官职,这一意义上的文官与武官还与地方文职事官有别。 明日,乃肆觐,将作于行宫南为壝。三分壝间之二在南,为坛于北,广九丈六尺,高九尺,四出陛。设宫县坛南,御坐坛上之北,解剑席南陛之西。文、武官次门外东、西,刺史、令次文官南,蕃客次武官南,列辇路坛南。文官九品位坛东南,武官西南,相向。刺史、令位坛南三分庭一,蕃客位于西。[35](P354) 其会,则太乐令设登歌于殿上,二舞入,立于县南。尚舍设群官升殿者座:文官三品以上于御座东南,西向;介公、酅公在御座西南,东向;武官三品以上于其后;朝集使都督、刺史,蕃客三等以上,座如立位。设不升殿者座各于其位。又设群官解剑席于县之西北,横街之南。尚食设寿尊于殿上东序之端,西向;设坫于尊南,加爵一。太官令设升殿者酒尊于东、西厢,近北;设在庭群官酒尊各于其座之南。皆有坫、幂,俱障以帷。[35](P427) 以上两例是狩猎、朝会时的部分列位规定,其中都督、刺史、县令与文武官分而叙之。这种表述上的区别表明文官与武官仍多指中央职官。 除了文官与武官对称外,汉唐之间还有“武职”一词与“文官”对称。 今方域晏然,要荒无儆,将遵上德无为之时也,文官犹可并省,武职尤不宜建。[15](P1433) 弁之制……天子十二琪,皇太子及一品九琪,二品八琪,三品七琪,四品六琪,五品五琪,六品已下无琪。唯文官服之,不通武职。[18](P266) (冉)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14](P2791) 分析可知,武职所指与武官类似,亦主要用以指中央的禁卫军官。
(责任编辑:admin) |